地址:溧阳路611号1933老场坊

  去1933老场坊拍摄照片时,二楼的微剧场刚好在演出俞鳗文的新戏《一个人的红氍毹》。

剧场布置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全黑,无侧台光,舞台正中端放一张唱昆曲用的红氍毹,直指主题。幽情扑面而来。不止是因为舞台上浓烈的红黑对照,也不仅仅因为剧场小得不容观众考虑其他,更因为1933老场坊本身特殊的存在,这个从工部局宰牲场改造而来的园区,道路蜿蜒,灯光深黯,楼梯狭窄而不规矩,单是从大马路走入剧场的小小一段路,就为观众做了足够的心理建设,让他们完成了从现实到梦境的转变。

在这里,100米外大马路上的喧嚣繁闹,统统与观众绝缘,古罗马式厚重的墙壁,包裹着一腔异样的幽静。

去年,上海话剧中心和1933方面联手将园区内两个地块改造成为剧场,四楼是容纳600人的圆形大剧场,而2楼则是更小更贴近的微剧场!仅容纳100人左右的微剧场就是专门为了环境剧而设计。

要不是现代人剧社早几年将宁波路的新光剧场改建成为心理剧场,1933老场坊的剧场,还真是个做恐怖剧和推理剧的绝佳场地!当然,恐怖剧只是打个比方,1933老场坊的剧场运营至今,尝试演出过各种类型的剧目,独角戏、手指戏、推理戏、搞笑剧、都市白领剧,甚至像是《一个人的红氍毹》这样略带先锋意味的跨界之作。

显然,带有先锋和诡异风格的戏剧,更契合这个剧场的风格。只是上海如今做戏的团体,除了现代人和捕鼠器工作室,很少有其他再涉及推理剧,更不要说带有探索意味的先锋剧了。也因此,1933老场坊的剧场会因为找不到合适剧场氛围的戏,而将剧场出租给上座率高的白领戏剧,模糊了剧场本身的定位。

“剧场仍然在品牌塑造和探索中,我们会尝试着从每年话剧中心的大学生话剧节寻找适合的项目,进行孵化,同时也引入更多外国环境剧。”对于这个隐藏在园区里的剧场,眼光和耐心,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