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渔村

关帝庙


  香港,一个令人惊艳、令人激动的现代化城市,摩天高楼,蓝天碧海。
  维多利亚港,满眼是碧波荡漾的蓝色海面。水面上,各种船只来来往往:集装箱船鸣笛起航,邮轮、游艇呼啸而过,渡船从早到晚穿梭于两岸之间。岸上,一幢幢锋锐的摩天大厦像密集的竹子一般,从山脚和山腰拔地而起。所有这些,构成了香港的时尚之美。
  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就像维多利亚港中这些往来穿梭的船舶,100多年过去,香港改变了模样,改变了在你我心中的印象。然而她可以是文艺的,也可以是无厘头的;可以是安静的,也可以是喧闹的;可以是缤纷的,也可以是黑白的;可以是愉快的,也可以是伤感的,把自己融入其中,去发现她的每个细节,这就是来香港要做的事。
  在香港的某个角落,我邂逅了她的另一种美。那是一个叫大澳的地方,位于香港大屿山的西北端。漫步在大澳渔村木质的小桥上,看着往返的悠悠的小船和渔民……小村故事也很多。
  “香港威尼斯”渔村真面貌
  大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渔村,仍保留了香港开埠初期那古朴的渔村面貌。这里有香港难得一见的水上棚屋,平实的土地无法给“蛋民”带来安全感,遂使他们在潮汐涨退的海床上以木材搭屋。此后,“蛋民”世代在水上棚屋聚居,延续至今。而棚屋也让大澳有了“香港威尼斯”的美名。
  从香港东涌出发,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大巴,终于来到了大屿山海边的大澳渔村。大澳村被一条河道分隔,河堤两旁是100多年前由渔民搭建的棚屋。棚屋建筑在竖立于水面的木柱之上,户户相连,鳞次栉比。渔民多以舢板出入,渔村的淳朴风貌历历可见。
  大澳曾是香港的主要渔港和驻军乡镇,也是百年来渔盐业的重地。如今的大澳已没有驻军,只是一个保留着恬静闲适的小渔村。而从前村民以绳缆运作的“横水渡”(又称“绳桥”),也已被横跨在小河道上的新吊桥取代。然而,大澳渔村的水乡风情依旧洋溢,许多香港和外来的摄影发烧友远道而来,纷纷拍下这难得的遗产风光。
  村内人文风情繁盛
  大澳虽不大,但村内庙宇林立,沿着大澳街市街走,可到达观音庙。观音庙至今已有80年历史,其建筑风格仿效北京颐和园。
  而在大澳街市街的尽头右转便是关帝庙。关帝庙建于明朝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祀奉着代表“忠义”和“武略”的关圣帝君(即“关帝”或“关公”)。在现实生活中,关公最广为人知的是其忠孝节义,相传还能为其跟随者治邪驱鬼。庙内有关帝和刘备坐骑的雕像,神坛处又有华佗和财神的画像,还摆放了一个1739年铸造的铜钟。古庙屋顶缀以精致的陶制装饰,经修葺后更见庄严。与关帝庙相对的海湾上竖立着一块石碑,立于1902年,是大屿山现存的两块石碑之一。前大澳警署则是两层高的西式建筑,建于1902年,耸立在大澳小轮码头旁边的小山丘上,是新界区最早期建成的警署之一。
  逛完了大澳的棚户人家和海鲜街市,也领略了渔村的人文风情,我们沿着海边长廊来到“番鬼塘”,这是水边上的一条弯曲的小街,10分钟就能从一头走到另外一头,但街上分布着不少小饭店,每家都很有特色,其中有一家叫“东方小祗园”最为有名,进去一看,里面好多年轻的背包客在欢声笑语,大谈各自的旅行故事。
  大澳渔村走到头是一汪潭水,三面环山,风景秀丽,可以欣赏海上风光。此潭因该处水面有土丘突起形如一粒宝珠,故名宝珠潭。三面分别是虎山、狮山和象山,这里有大澳香火最鼎盛的庙宇杨侯古庙,建于1699年,被大澳村民认为是风水极佳之地。庙内安放着一个古老大钟,铸于清康熙38年(1699年)。杨侯古庙主祀侯王,侯王全名杨亮节,是晚宋时期(约1270年)的一位地方官员,宋朝最后一位皇帝宋帝昺逃难至香港时,侯王曾竭力护主,忠义可嘉。
  大澳渔村不是很大,相对于繁华拥挤的香港和九龙,这里真的可以算作是世外桃源。走之前,我选了一家热闹的海鲜馆,后院几张桌子一直摆放到河边,干净而清静。慢慢回想走过的风景,吃着海鲜,大澳曾在很多香港电影中出现过,但自己亲身走过,才解己馋,知其味。(据《风景名胜》)
  作者:据《风景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