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8月19日电(记者惠小勇、刘景洋)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人们很容易因自己的无知和短视付出惨痛代价,却又能在毁灭的威胁前迈出无比坚韧的步伐——这是发生在黑土地上的真实故事。

过去的黑龙江程地房子屯,是一片生趣盎然的景象:良马、草场、儿孙满堂,围猎、捕鱼、砍树垦荒。程景芳回忆起儿时的光景仍充满眷恋:“那草原望不到边,野花数不清,老远就能闻到香味儿。家里来人想吃鱼,母亲就先点着灶火叫我去捉,现炖都来得及。那时候哟,真是个鱼米之乡。”

风调雨顺的黑土地,滋润庇护了一代代屯里人,自己却陷入了痛苦的呻吟。上千棵树被砍掉,大片草原被开垦,滚滚黄沙将程地房子屯卷入毁灭的边缘。2002年,程地房子屯不得不整体搬迁,成为黑龙江第一个被沙抹掉的村子。

在程地房子搬迁时,老住户连成宝不愿离开,他不信这树种不回来。

“种树时,每个人都要戴个头巾,不然根本睁不开眼睛。到了中午,打开饭盒,里面全是沙子。沙饭、沙水,嚼都不嚼,就咽进了肚里。”连成宝说,种树遭的罪,“简直没法形容”。“但不治沙,人搬到哪儿沙子就跟到哪儿,后辈还是要遭罪。”

十多年过去了,程地房子从荒沙之地又变回了绿野方舟。屯子四周绿树成荫,清风拂面,黄沙不见,又凉快又舒服。与此同时,野鸡、野兔回来了,野鸭、大雁也回来了,程地房子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气。

然而,程地房子只是黑龙江西部松嫩平原“大风口”被豁开的一个缩影。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齐齐哈尔的春天总是在漫天黄沙中到来。“垃圾和沙一起扫”成为这里的独特景象,种树人甄殿举的妻子就曾是当地环卫工人中的一员。

“我妻子扫了一辈子沙,跟沙闹心了一辈子,跟我吃了不少苦,没享着福就病逝了。现在日子好过了,就想还我妻子的心愿,把这沙给治了。”甄殿举说。

2004年,在嫩江齐齐哈尔段的江心沙岛,一个老国营畜牧场寻求改制,甄殿举出人意料地出资准备在这里种树。消息一出,“甄傻子”的外号就在当地流传开来,齐齐哈尔市区最大的风沙源还有挽救的可能吗?

沙漠变绿洲谈何容易。甄殿举说,头天种的树,转天再一看,刮得都没影了,就把坑挖深,再种。

就是凭着一股倔劲儿,甄殿举的树硬是种成了!杨树、柳树、樟子松……10个年头,秋天落叶回到沙里,形成黑色腐土,来年春天又长出小草,树粗壮了,沙固住了。

如今,作为农牧公司董事长的甄殿举带着记者走进江心岛,这里已没有了大风吹沙不敢张嘴的尴尬,只有绿树成荫、蛙叫鸟鸣、潺潺溪水的惬意,岛上还试种上了有机水稻,一个全新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和旅游基地即将与公众见面。

连成宝、甄殿举等许多种树人都说,他们不是英雄,只是守护家园的普通居民。但他们已经与自己亲手种下的千万棵树木一起,成为了黑土地的“绿色卫士”。

作为中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东部起点,黑龙江省在“三北”工程支持下,已累计完成造林面积243.4万公顷,沙化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原标题:守护黑土地的“绿色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