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10月11日电 近日,来自海峡两岸的数十位考古学者相聚福州,分享考古成果,并期待在今后的海洋考古方面互通有无,联手探索“海底秘密”。

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陈朱说,海洋文化考古工作一直是福建考古重点。考古发现证明,早在数万年前,古人类就通过东山陆桥进入台湾岛,台湾史前文化根植于大陆,随着两岸考古工作的深入,两岸海洋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

据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陈仲玉介绍,2011年,他们团队在马祖亮岛挖掘出距今七八千年的两具人类骨骸,命名为“亮岛人”。据最新的DNA萃取分析报告可以推断,“亮岛人”的母系血源与现在的台湾、菲律宾等地的南岛语族最为接近,而大陆东南沿海一带,尤其福建地区,可能是近1万年以来原南岛语族的祖居地之一。因此,他们研究“亮岛人”必须到福建来“寻根问祖”。

陈仲玉说,他期待并相信两岸考古研究在学术层面将不断深化,人员交流将不断扩大。大陆目前海洋沉船考古研究手段先进,经费支撑也非常雄厚,因此,“两岸考古合作是对等的优势互补”。

福建省博物院考古所副所长楼建龙说,福建拥有较长海岸线,是水下文化遗产大省,有丰富的沉船考古资源,比如“南澳1号”沉船出水的瓷器以明代万历年的漳州窑青花瓷为主;经探查,福建平潭九梁沉船遗址里有大量青花瓷,瓷器碗底有“成化”“永乐”“万历”等铭文,这些都可为两岸专家研究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传统亚洲贸易网络沿革提供重要证据。

楼建龙说,台湾的实验室考古学较为先进,值得大陆同行学习。而且,近几年,两岸考古工作者交流呈现频繁和多元的趋势,从“独自探索”到“水乳交融”。他期待,两岸同行能深化合作,在海洋考古方面取得新进展。

(原标题:两岸考古学者:期待深化海洋考古交流合作)

作者:郭圻 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