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起狂澜》海报

  自10月2日在爱尔兰都柏林接连预演10场,《大河之舞》接棒之作《舞起狂澜》据说每场都会享获几十次在场观众的掌声。12月6日至7日,《舞起狂澜》将巡演至上海大舞台,以超大规模舞美体量“考验”大舞台的承重能力。
  1994年,踢踏舞王迈克·弗莱特利为“欧洲电视网歌唱比赛”中场表演的一段7分钟踢踏舞秀,造就了迈克一夜走红欧洲的传奇,也打造了踢踏舞综艺秀《大河之舞》全球巡演超过12000场的慑人成绩。全球至少2500万观众近距离感受过爱尔兰踢踏舞的现场魄力。
  《大河之舞》制作人莫亚·多何蒂、导演约翰·麦考根等原班人马联合打造的《舞起狂澜》,基本延续了《大河之舞》的理念,只不过纳入了3D技术以丰富舞台表现力。分上下半场进行的《舞起狂澜》忽而暴烈如瀑布,忽而静谧如流水,对比感十分强劲。上半场“梦想之海”描摹了离乡背井的爱尔兰人踩着音乐、踏着舞蹈前往梦想海洋的路途,他们一路行经非洲、拉丁美洲等地,既要抵抗浓郁乡愁,也要与海上狂风巨浪做争斗;下半场“梦想之土”转而讲述远离海洋、踏上陆地之后爱尔兰人开疆拓土的新生活,如暖日降临,风平浪静。
  舞剧末尾的街头狂欢像是一场世纪婚礼,踢踏技艺高超的舞者在台上轮流登场各展技艺。金球奖获奖作曲家布莱恩·伯尼糅爱尔兰风笛、小提琴、铜管、电音贝司、西班牙吉他等古典、流行音乐于一体的混搭伴奏,让不少到过现场的观众血脉贲张。
  《舞起狂澜》自一开始便定位于大团队和大制作,“对于舞蹈节目来说,要进入体育馆是一次巨大的冒险和挑战。这意味着你必须设计出比剧院震撼几倍的节目,才能把体育馆中的观众调动起来。”制作总监布兰登说,《舞起狂澜》的舞美道具和现场设备规模相较《大河之舞》要大得多,这也使上海大舞台的舞台承重和技术能力的问题浮上台面。就像一根以往只能承重500公斤的木梁要转而承受800公斤的重量,对制作材料和工艺的要求自然完全不同。为搭建符合国际安全标准的舞台,布兰登说团方将全程使用来自香港的制作团队。
  作者: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