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周斌
  “双向互聘使法学骨干教师走出 象牙塔 ,在司法实践中感受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同时,基层政法人才结构得以优化,办案质量明显提高,实现了法律实务工作与法学理论教学研究的紧密结合、相互促进。”陕西省委政法委副书记邢解放一席话,引起与会代表的共鸣。
  10月30日,法律人才互聘“双千计划”现场会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会议通过主题发言、播放专题片等形式,交流了法律人才互聘的经验和做法,分享了体会和成效,并对今后推进此项工作积极建言献策。
  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姜伟在会上强调,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合作机制,高校和政法机关在改进教学、培养人才、提升执法司法工作水平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今后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入推进“双千计划”,促进法学理论与法治实践紧密结合,推动高等法学教育与司法实务相互融合,培养卓越法律人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法律人才互聘制度化成常态
  今年7月,中央政法委、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实施“双千计划”的通知,明确2013年至2017年,选聘1000名左右法律实务部门的专家到高校法学院系兼职或挂职任教,选聘1000名左右高校法学专业骨干教师到法律实务部门兼职或挂职。这是卓越法律人才建设的战略计划。
  实际上,在此之前,政法机关和高校之间的法律人才互聘工作早已开展。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林嘉介绍说,从1994年人大法学院和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合作首创学者到实务部门挂职至今,学院先后与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在内的60余家司法实务部门合作,40余位教师到这些部门兼职、挂职。同时,分批聘请优秀法官、检察官担任学院兼职导师。
  开展法律人才互聘工作,中央政法单位一直坚持率先垂范,并积极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推动本系统与高校间的互聘合作。
  2002年,公安部下发《关于公安院校教师参加公安业务实践和选聘公安机关业务骨干到公安院校任教的暂行办法》,推动领导干部上讲台、执法骨干做教官。11年来,全国公安院校从实战单位聘用专兼职教官累计已达1500余人。
  “从2006年起,最高检先后聘请3批共9名法学专家、教授到机关挂职。”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胡尹庐说,最高检还积极推动各地检察机关与高校的交流互派工作,全国已有40多所高校与检察机关建立互挂互派与合作交流关系。
  去年以来,全国共有13名政法院校教师在司法行政系统挂职锻炼,司法行政系统有218人到政法院校任兼职教师。“双千计划”实施后,全国地方法院387名优秀法官来到高等法律院校担任兼职教师,79名高校优秀教师到各级地方法院挂职锻炼。
接触“法治原生态”反哺教学
  “受益良多。”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副教授陈京春这样概括自己先后两次赴基层司法机关挂职锻炼的感受。目前,他任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陈京春坦言,他博士毕业后便走上教学科研岗位,对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多是道听途说,“表达意见时,往往理论性批评多,可操作性解决方案少,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较严重”。
  挂职期间,陈京春接触了很多内容丰富、情节出人意料的案件,这正是他在教学和研究中缺乏的实证素材。从问题中来,形成理论,再去指导问题的解决,陈京春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理论研究变得有血有肉,有的放矢。
  2008年以来,西北政法大学共派出法学教师49人次在法律实务部门挂职或者兼职。该校校长贾宇说,教师通过挂职、兼职,接触到中国“法治原生态”,这让他们更加了解国情,逐渐“从旁观者变成建设者,从局外人变成局内人”;教学科研因为“接地气,而更有底气”,用法律实践经验反哺课堂教学,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双千计划”为法学研究者提供了理论联系实践的通道,法学研究者可以从实践出发,研究法治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破解困扰司法实践的热点难点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服务实际,创造一批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意愿、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研究成果。
  而一批优秀政法干警走上讲台,也给高校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他们结合自身工作经历授课,形式生动活泼,内容新颖有趣,深受学生欢迎。
  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王秦龙,从事职务犯罪侦查工作31年。在高校课堂上,他把自己所办的近300件不同类型案件作为教材,逐一剖析讲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直接指导解决司法实践难题
  今年8月,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发生后,最高法开始进一步研究和关注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权益的司法保护。挂职最高法研究室副主任的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郭锋,结合自己的研究和法院审判实践,提出《关于制定发布审理证券侵权纠纷案件司法解释的建议》,为最高法与证监会就有关问题交换意见提供了参考。
  当前,政法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迫切需要法学理论研究者面对面的指导。“双千计划”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平台。
  “法学专家先进的法治思想和系统的法律思维积极影响着司法实践活动,对检察机关办案质量和水平提升有很大促进,对检察系统理论研究和创新有很大推动。”胡尹庐说。
  近年来,8所高校的37名优秀法学专家学者先后到上海各级检察机关挂职。其间,专家学者审批和办理各类案件1万余件,参与指导和出庭支持公诉数百起重大案件,并带教培养一大批既熟悉法学理论,又掌握金融外贸、知识产权等专业知识的检察业务骨干。
  在法律人才互聘工作中,很多优秀政法干警通过当兼职导师,增长了见识,提升了自身能力和水平,并积极应用于执法司法实践,有力促进了政法工作的开展。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林业审判庭庭长祝昌霖利用担任兼职教授的机会,反复与福州大学法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学者论证研讨,提出“恢复性司法实践+专业化审判机制”的生态司法理论与实践模式。近3年来,福建全省法院共发出“补植令”等460余份,责令涉生态刑事案件被告人补种、管护林木面积5.7万余亩,以司法创新护佑“美丽福建”。
优化“双千计划”扩大覆盖面
  会议期间,代表们集思广益,为推动“双千计划”,优化法律人才互聘出谋划策。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汤维建建议,逐渐扩大司法领域挂职规模。以后凡有志于法学理论研究的学者,皆应有机会到司法、执法部门挂职锻炼,“这样有利于打通理论界与实务界在干部任用上森严壁垒的界限,也开辟了干部培养的新型渠道”。
  胡尹庐指出,目前各单位主要利用本地资源开展法律人才互聘,造成中西部高校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工作开展难度大,而这些地区的法律实务部门往往更需要借助外部资源提高自身能力。她建议加强中央层面的统筹协调,推动跨地区人员交流。
  司法部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张彦珍提出,由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没有明确此项工作的牵头部门,也没有健全的工作机制,司法行政系统与高校交流互聘工作有很大局限性。如司法行政机关到高校兼职挂职的218人中,有76人在系统内院校兼职挂职,系统外兼职挂职的142人中,仅有19人是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其余均为律师。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徐家新认为,实施法律人才互聘“双千计划”,建立和完善长效交流机制是保障。法院在推进“双千计划”实施中,将着重做好选好优秀人才、加强整体规划、建立长效机制三项工作,实现人才共享、多方共赢。
  “因为各种因素,近年来仅有1名高校挂职专家学者引进到上海市检察院担任业务处处长。”上海市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朱庆华认为,法律人才互聘工作人事管理、成果转化等方面还需要继续探索完善。
本报西安10月30日电  

(原标题:法律人才互聘“双千计划”接地气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