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整个二战中的重要转折点之一,斯大林格勒战役应当被人们永远铭记,图为电影《斯大林格勒》海报。

中学历史是基础课程 应深入学习二战史

中学历史是国家教育部在高中阶段设计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历史教育也因为其特殊的作用,而历来被世界各国所重视。人是一种有感情、有理性的动物,往往喜欢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从历史的长河中寻找自己需要的养分。中国历史之父司马迁在两千多年前就发出历史就应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论,革命导师列宁也曾告诫人们: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言,战争的烟云在地球上空散去已近70年了,这场战争既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场空前浩劫,同时它的胜利又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场战争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仍对今天的世界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站在一个什么样的高度,从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出发,引导当代的青少年学生深入学习这段历史,将关系到他们认识了解今天的世界,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和探索21世纪人类发展的大趋势,这是摆在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极其严肃而又重大的问题。

中学生反问“斯大林格勒是不是斯大林”

然而,在中国,在一座饱经历史战争创伤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反法西斯战史却从这个城市的课本中消失了。在南京现行的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课本中,不但“斯大林格勒”没了踪影,整个二战阶段的“战争与和平”都被挪进了高中历史选修课本中。南京本地的媒体《扬子晚报》记者在采访不少高中生和高校在校学生时,接受调查的17位采访对象中,只有3位能不假思索地回答斯大林格勒“是个地名”,而且这三人全部是男生,部分高校学生甚至表示“要立刻百度一下”。一位在2010年考入大学,政治历史全部得A的女生甚至反问记者,“斯大林格勒是不是就是斯大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尽管已经过去超过半个世纪了,但我们今天给青少年讲述这段历史,并不是为了让他们学习历史而学习历史,也不是为了让他们发忧史情思,而是应该着眼于这样一个高度:即使这一代青少年进入21世纪后,不仅要成为祖国的建设者和保卫者,而且必将会对全人类的进步与和平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因此,学习、了解历史,总结、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不同的角度,对人类历史上这场空前大战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总结,可以说成绩斐然。那么我们在青少年的教学中,应该尽量吸收史学界的这些优秀成果,以帮助青少年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深刻认识这段历史的重要经验教训,使他们收到历史的启迪。

有些东西可以随时间而改变,但像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遇难同胞纪念馆这种名字不应改变,图为遇难同胞纪念墙。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险些被改名

对于知道战争史的人,南京与斯大林格勒这两个名字都不会陌生。对于战争而言:两座城市同遭受二战的劫难和历史的考验。两座城市有着很大的相似点:南京是“旧都”,斯大林格勒是俄罗斯的领袖之城,以领袖的名字命名,南京有南京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面对的是德国,而南京面对的是日本。在战争中两座城市都有数十万军民失去了生命。不同的,但却也是相同的是:南京的伤亡来源于屠杀,斯大林格勒的伤亡来源于战斗。

2002年12月,南京方面在大屠杀65周年纪念集会上发表了《南京和平宣言》,表示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其中一个重要策略是,推动和平教育,将南京塑造成与德累斯顿、广岛、长崎一样的“国际和平城市”,并在一些场合打出了“博爱之都”的旗帜。在谈到政治和经济时,久居南京的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立人说,要把南京大屠杀的账记在日本军国主义者头上,而不是记在日本人民头上,也不能记在日本企业的头上,将政治与经济混为一谈。还曾有南京市政协委员建议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改名为“中国南京国际和平中心”,遭到众多南京市民及海内外华人的抗议。这样一条建议激发的反应,后来由南京市有关部门出面否认才得以平息,但是《南京和平宣言》所传达出的摈弃仇恨教育的思想,还是让许多人士深感不快。

2003年12月1日,时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的罗志军率团赴日本,在南京的友好城市名古屋发表了令人注目的谈话:我们一直在对市民进行“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历史教育,这样的教育没有错,我们不会改变,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与时俱进,面向未来。对罗志军这番友好而谨慎的谈话,日本共同社解读为南京“将以适合于当代社会的方式改变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教育”,“通过和平教育缓和市民的对日感情,整备投资环境”。这样的信息经过互联网传递到中国之后,引发了极大的舆论风潮。

南京高中历史课本删除二战史内容

而这一次,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南京高中使用的新课标历史课本已经不再按照70后80后记忆里的“中国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方式来排列历史事件,而是按照专题史的模式,通过“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的方式来统领中外历史,包括斯大林格勒战役在内的二战“打包”从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消失,只有在新课标高中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里,第三单元第6课才提及。高中历史必修课本改成“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之后,如果不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生们就学不到任何与“一战”“二战”有关的内容,只有回头去找自己的初中课本,才能找到相关内容。

所以,我们看到近年来,南京在“历史”上总是走着一条另类之路,我们不禁要问,经历过侵华日军野蛮屠城的南京,在中日关系的大坐标当中,从来就不是一座普通的城市,它是战争与耻辱的纪念碑,是中华民族的伤心之地——在这样一座弥漫着30万同胞冤魂的城市,南京怎么了?

日本美化对外侵略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民族习惯",图为日国内不允许发表的二战摄影集。

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 否认“南京大屠杀”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日本右翼势力就开始在教科书上做文章,利用教科书否定侵略,将其中“战争反省”的内容删掉,日本篡改教科书的问题由此产生。

1982年6月,日本文部省审定通过了对日本近代战争史有多处篡改的中学历史课本。书中“甲午海战”不再是由日本向中国发起突袭,九一八事变也简单地变成了日本炸毁了南满铁路,“侵略华北”被改成“进出华北”,“南京大屠杀”中的“屠杀”二字被抹掉,起因也竟然变成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1986年,日本右翼团体“保卫日本国民会议”炮制的美化日本侵略历史的高中历史教科书,通过文部省审定合格,再掀教科书问题波澜。在内外舆论的压力下,日本历史教科书从80年代中期起渐渐开始说实话,90年代开始写进侵略战争的史实。

然而,好景不长,90年代中期后,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历史的活动沉渣泛起,政界、财界、教育界、舆论界、文化界、学界的右翼势力相互配合呼应。1997年1月,一些右翼文人以现行历史教科书带有“民族自虐”性质为借口,组成了“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开始炮制以反动历史观为基准的教科书,企图从根本上改变日本的历史教育。

日文部科学省批准通过篡改历史教科书

2001年4月,有8家出版社提交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书稿全部被文部科学省(2001年1月,原文部省改为文部科学省)批准通过,这些书稿在历史描述上均有倒退,尤其以“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的书稿为最。

至于南京大屠杀,日本有教科书称“东京审判认定日本军队在1937年日中战争中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大量中国民众。关于这一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有许多疑问点,有各种各样的见解,现在还在持续争论。”该书通篇渲染日本士兵和平民的伤亡人数,对亚洲各国的巨大损失却只字不提。

2005年4月,“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扶桑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再次被文部科学省认定为合格,书中内容进一步美化侵略、歪曲史实、推脱罪责。教科书把日本在中国台湾的殖民统治和对中国东北的武装占领美化成是致力于当地的开发,把对东南亚的侵略战争说成是给亚洲各国加快独立的契机。然而,就是这样一本肆意歪曲历史、鼓吹侵略有理的中学教科书,又一次被审定“合格”……

德意两国作为二战战败国,十分重视对中学生的二战史教育,图为《安妮日记》封面。

德国社会普遍树立正确“二战史观”

1990年德国统一后,新德国继承了联邦德国二战历史教育的优良传统,反思教育被推广进入了深入阶段,教育形式和手段也日渐多样化。在以前,清算纳粹历史的矛头主要对准前纳粹政权的重要人物与机构组织或者联邦德国政界的重要人物的纳粹历史。而现在,进入批判视野的是纳粹时期的普通人物与组织。此外,媒体宣传在二战历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各种与纳粹历史相关的电影、电视作品层出不穷,各类展览、纪念活动使战后出生、未曾经历过战争的德国人更为直观的接触纳粹历史。至此,德国社会已经普遍树立了正确的对纳粹的态度和“二战史观”。

德国中学的历史课堂是二战历史教育的主要阵地,负有促进德国的下一代树立正确历史观的责任,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到历史课程的设置,都受到联邦政府高度重视。中学历史教科书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对青少年历史观、国家观培养的大方向,是国家文化战略层面的大是大非问题。全德国共有6种审定合格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供各地学校选择。历史学科与德语、数学一样属于“主科”,其中1933-1945年纳粹德国的历史属于重点课程,每个九年制中学的学生要接受整整一学年的有关纳粹德国历史的学习。除课堂教学外,德国的中学还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二战遗址或纪念物,乃至安排他们赴以色列和波兰这样有重大历史渊源的国家进行考察旅行。

《安妮日记》是意大利中学生的必读书之一

历史教科书也是意大利政府预防这一悲剧重演的重要手段。出版社出版教科书,只有在不违背历史和体现正确价值观的情况下才能获准出版。描述犹太人苦难史的《安妮日记》是意大利中学生的必读书之一。教科书可以毫无忌讳地描述历史,墨索里尼政权被完全批判。历史教科书《二十世纪》在意大利中学中是最受欢迎的。该书对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的种种劣迹毫不隐讳,特别是对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穷兵黩武,疯狂对外扩张的经过进行了明确的描述。书中就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写道:经过长时间蓄谋策划,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制造事端,寻找借口侵占了埃塞俄比亚,并进行了残酷的殖民统治,此举曾受到国际联盟的制裁。”

我们再反过来看日本,据英国广播公司今年3月报道,日本人之所以无法理解邻国反日情绪强烈的原因在于,日本教育淡化二战历史。文章作者、BBC驻东京记者大井真理子表示,自己也是在离开日本后去澳大利亚学习时才了解到二战的全貌。另外,日本学生高考竞争激烈。为了准备考试,他们不得不死记硬背各种历史事件和年代,根本没有时间去深入了解历史书上寥寥数页有关日本二战时期犯下的罪行。因而有日本学者认为,这种淡化战争罪行的做法导致日本今天的外交困局。

“七七”事变为起点的中国全面抗战,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战场。图为“七七”事变中正在抵抗的中国军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纲》一书,专章阐述“中国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该书指出,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的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以“七七”事变为起点的中国全面抗战,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战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中国抗日战争代表了这一时期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方向。

在现实生活中,法西斯政权虽然早已覆灭,但法西斯思想并未根除。半个多世纪以来,新老法西斯分子一直企图卷土重来。在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尚未肃清,军国主义分子依然在活动。他们公然篡改历史,美化侵略战争,试图为日本军国主义翻案。这在历史研究中也有突出表现,出现了以为日本法西斯主义翻案为主要目的的“修正学派”,即“翻案学派”。加强对青少年的二战史教育,对于防止法西斯势力再起,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中学历史教科书应保留二战史的内容。中学生学习二战史,并不是宣扬暴力,而是博古通今。二战虽然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也间接地促进了人类科技的发展,例如计算机和核能,虽然最初都是出于军事用途开发的,但最终还是造福人类,并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加强对青少年二战史的教育,除了能让下一代了解到革命先烈的事迹外,还能进一步提高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并意识到今天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作者:李小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