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到呼和浩特市,就爱上了这座城,所以我要好好学习,考到这个城市,谢谢《北方新报》的记者阿姨!”
  “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朴实节约的品质。今后,我要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很想去他们那边看看。”
  “你们什么时候还开展这样的活动?一定要通知我,我也要报名参加。”
  这是来自本报帮扶过的“阳光宝贝”们的声音;这是来自参加本报“中国梦?我的梦—新报圆梦阳光宝贝”大型公益活动爱心小朋友的声音;这是来自本报热心读者的声音……而这每一句话,都让我心里暖暖的。
  今年5月份,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深居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大山里的孩子们。其中,只有三岁半的闫斐对食物的渴望让我记忆犹新。那是在黄羊城中心学校托儿所和学前班混合班里,午饭时间到了,孩子们纷纷拿出自带的干粮:面包、半块方便面、饼子……而在闫斐同学的桌子上,只有半个干馒头和一瓶白开水。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翻自己的包,因为包里还有一个苹果。我把苹果放到闫斐的桌子上,他迅速将苹果藏到桌洞里。那张流着鼻涕的小花脸、那双清澈又充满好奇的大眼睛,让人心疼。如果不是亲临这里,真不敢相信这里孩子们的生活是这样的艰辛。
  回城后,我立即对察右中旗大滩乡中心小学、黄羊城中心学校、土城子中心学校90名孩子艰苦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报道,稿件打动了众多爱心读者。
  儿童节前夕,本报记者带着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捐赠的10万元物资再次来到孩子们身边,提前为他们庆祝儿童节。也是在那一天,本报正式启动“中国梦?我的梦—新报圆梦阳光宝贝”大型公益活动,持续关注90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见证他们的成长。
  那一天,孩子们亲切地称呼我“记者阿姨”,看着他们灿烂的笑容,我快乐极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和这些“阳光宝贝”有了更多的接触,知道了半个干馒头、半瓶白开水,是孩子们的午餐;在尘土飞扬的操场上奔跑、在屋后大山上摘花捉鸟,是他们的娱乐项目;烧火做饭、除草喂猪,是他们独特的暑假生活……
  为了能圆“阳光宝贝”的进城梦,8月1日,本报启动“阳光宝贝”进城圆梦活动,让大山里的孩子到城里体验城市孩子的暑假生活,并和城市家庭的孩子结成对子,同时促进城市孩子珍惜学习机会,共同成长。整个活动,我们和“阳光宝贝”同吃同住,同经历同感受,辛苦固然有,但更重要的是,在记者的帮助下,“阳光宝贝”更阳光、更自信、更有生活目标了,与此同时,参加该活动的城市孩子也变得更珍惜、更懂事、更努力了。看着孩子们的这些变化,我的幸福感、成就感和责任感倍增,之前所有的辛苦烟消云散。文/本报记者 马丽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