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27日电 “是规划的问题还是设计的问题、是技术上的问题还是管理上的问题、是企业的问题还是政府的问题……”中国安监总局局长杨栋梁日前连续15问“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直指输油管道与城市排水管网规划布局的不合理。

这起目前造成55人死亡的特别重大事故,已被定性为“十分严重的责任事故”,其暴露出的不仅仅是中国一些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的“乱象”,更将一些地方长期存在的工业用地与居民生活用地的矛盾、城市规划的不合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民生责任的“短板”“短视”逐一暴露。

回顾事故本身,一个关键节点在于:原油从输油管道泄漏后,流入下水管道,扩散至水道的上游和中游,继而在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发生爆炸。当地政府亦坦陈,黄岛地区的输油管线的铺设与市政管线的铺设存在一定冲突。

在中国,油气管道的发展正处于“狂飙突进”的态势。2008年油气管道总长为6.3万公里,2013年这一数字升至约10万公里。

油气管道的铺设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在铺设过程中,到底应该“后建”的市政管线让位于“先建”的输油管线,还是应该属于经济发展范畴的输油管线让位于民生范畴的市政管线?显然包括黄岛在内的很多地区都没有想清楚。

这让人联想到2011年2月发生在江苏响水的“万人出逃事件”。当时有人传言,响水陈家港化工园区有化工厂发生毒气外溢面临爆炸,造成超过一万生活在附近的村民产生恐慌逃往县城。虽然事后被证实这是一个谣言,但谣言只是个引子,居民恐慌的背后有深层次原委。

与黄岛一样,响水工业园区周边生活着不少居民,“危险近在咫尺”。2007年和2010年该园区分别发生了爆炸和氯气泄漏事故,居民们平时也能闻到一些刺鼻的气味,有时甚至连窗户都不敢开,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会“草木皆兵”。

中国其他一些城市中,因城市的快速发展,原本管线所处的郊区变为繁华城区由于管线被占压,居民与“危险”毗邻而居,甚至就处在“火山口”上。

事实上,青岛市政府并非没有意识到东黄管线的隐患。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储运分公司和环保部门也曾在2011年和2012年两次发布“东黄(复)线、东临线隐患整治工程环境信息公告”。

然而,在政府、企业均明知地下有风险的情况下,搬迁、维护工作进展太慢,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湖南大学城市规划系副教授肖艳阳认为,缺乏专门的机构来统筹管理各种地下管道,不同管道依据功能属于不同部门或企业,各个主体之间协调困难,这些原因造成了知道隐患但难以执行的局面。

如果说东黄事故惨剧的发生有着多重因素,规划的疏漏、执政理念的偏颇则是“通向危险的第一道门”。“城市规划跟随主政官员的赴任调离而变动、缺少公民的参与和科学的论证,致使当初 危险的设计图 没有及时被否定掉,甚至快速上马。”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副教授马雪松说。

反思这些事故,如何进一步明晰城市经营中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如何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强化民生责任和公众知情、参与和监督权?提醒政府和企业在追求发展和利润的同时,真正做到经济发展以人为本……补齐这些中国城市规划的“短板”和“短视”,这才是包括青岛东黄事故在内的一系列事故给予中国社会最深切的提醒。

(原标题:青岛东黄事故再暴中国城市规划“短板”“短视”)

作者:李云路 李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