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维新(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委员)

问:区别于嫦娥一号和二号,嫦娥三号这次的任务是什么?

焦维新:我们的探月工程分三步走,就是“绕”、“落”、“回”,这个名称就把这几个阶段的任务分开了。绕就是嫦娥一号、二号所执行的任务,所谓的绕就是我们发射一颗探测器,这个探测器围绕着月球运行,变成月球的卫星,它环绕月球飞行时,从极区、赤道各个地区都可以观测到,可以对这个天体表面的全球进行成像,对它表面的一些元素、物质、矿物成分进行测量,这种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方式。这种方式对探测月球这种大气层非常非常稀薄天体俩说,用遥感或者拍摄照片的方法,测量的还不准确。

嫦娥三号的方案是我们通过着陆器落在月球表面,月球车,也就是巡视器从着陆器爬出来,着陆器固定不动,它可以有照相机或者一些其他的观测手段观测周围情况,也可以观测远处,月球车顾名思义,就是开着小车可以绕着周围走一走,不是探一个点,而是在它所能到达的范围内进行观测,因为已经到达月球表面,这样对月球表面的元素成分测量的准确度会非常高。

问:这次嫦娥三号的亮点是什么?或者说技术难点是什么?

焦维新:我们这次是落,看点就是落,从工程上来讲有两个技术难点,第一个技术难点就是怎么让它安全、准确的落到指定的地点,就是我们计划的虹湾地区着陆。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不能用降落伞来减速,只能用返程火箭减速,用返程火箭减速的话,火箭一推动是往前发,但是你往前喷气的话就是制动作用,只能靠这个。

这里面有一定的程序,在多高的时候返程发动机点火,在多高的时候返程发动机关机等,要经过仔细的设计,实际上是不是按照设计的程序进行,也是对这个工作的一个检验。

整体来讲虹湾地区确实比较平坦,但也不可能整个那一大片地区都没有陨石坑,都没有石头,所以在落的过程中还要看一看预定的着陆点有没有石头,有没有大的陨石坑,如果有的话,还要避过它。

第二个亮点,也是难点,就是落到月球表面以后,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说月球表面环境非常恶劣,白天温度是零上一百多度,夜间温度是零下一百多度,月球上连续14天白天,接着就是连续14天夜间,在这么漫长的黑夜里,如何保障我们的仪器不受损坏,这也是个问题。夜间的话,太阳能翻板不能工作,太阳能电池不能工作,就靠核电源,夜间大部分的仪器可能就不工作了,但是有些最重要的核心部分还得供电,比如说它跟地球通信的联系,它自己的状态情况,它得及时传回地球。也不指望它能探测什么,就是保证它能够安全渡过这个黑夜,等到白天,太阳能翻板能工作了,它再按照预定的计划行走、探测,所以这两点是我们这次所面临的最主要的技术挑战。

问:此前其他的国家也做过探月的挑战,有什么教训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吗?我们有什么能从中借鉴吗?

焦维新:从月球车来讲,美国的载人月球车,用的是燃料电池,就是氢在氧中燃烧,利用这个热量发电,功率比较大,人可以坐在月球车上跑。前苏联的月球车不载人,他们在着陆器也取得了一些成功。

时代不同了,他们的那些经验教训我们也只能是借鉴,因为你不能重复那个低水平的情况,比如像前苏联早期的月球车,它是直接奔向着陆点,到月球以后没有环绕月球这个阶段,我的直觉那就相当于撞击月球,只是到了月球一定高度后它再减速,这种方法比较节省时间,但一般来讲这个着陆点不容易非常准确,你想38万公里,这个靶子太难瞄。

我们如果绕着月球转,在绕的过程当中可以对轨道进行修正,保证着陆点的准确性,所以我们这次就没有采用前苏联早期的这种方式。

问:嫦娥三号的发射时间是如何确定的?

焦维新:一是发射机会,还有发射窗口,发射机会的选择就是不同天体有不同的发射机会,比如像探测火星是26个月一个机会,探测月球一般情况下一个月有两次机会,一个是追赶的方式,一个是迎头赶上去。

根据发射地点的位置,以及这个位置和月球的相应位置,我们一般都是采用追赶的这种方式。12月份就是2号到4号这个时间比较合适。

确定了发射机会,具体确定到哪天发射,涉及到一个发射窗口的问题,发射的卫星跟月球基本处于同一个轨道平面上,这样也会更节省燃料,我们一般说的零窗口发射,就是这个意思。

问:嫦娥三号怎么落到月球表面呢?

焦维新:嫦娥三号先是绕着月球转,照相机对月球表面进行探测,绕了一段时间后,再做轨道机动,近月点是15公里,远月点是100公里,这样到15公里的时候又可以进一步对月球进行探测,这个高度看月球看得更清楚,可以进行高温图像。

15公里高度时可以考虑下落。刚开始自由下落时返程发动机也不点火,下落到一定高度,一般是2公里左右这时候发动机才点火,点火以后速度就会降低下来,降到一定的高度以后,大概100米左右吧,探测器悬停在一个高度,对着陆点的情况进行仔细观察,比如有没有大的石块,着落点坡度怎么样,有没有陨石坑,如果都比较安全就可以下落了,如果这个地方不太安全,周围有些地方比它更平整,更安全,那还可以平行移动到另一个点下落。到了大概4米左右的时候,这时候返程发动机关机,关机以后探测器自由下落。

为什么提前关机呢?因为发动机如果一直点火的话,噗噗往外喷气,月亮上的尘土一下都喷起来,照相机表面会蒙上灰尘,另外一些烟尘进入到仪器里,也会影响工作。着陆器的几个腿都有弹性,掉落下来也不至于摔坏。

问:这个就是大家所说的软着陆。

焦维新:这叫软着陆。对应的硬着陆是什么意思呢?硬着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早期像前苏联在1958年最早探月时,第一发没撞上去,离月球将近6000公里远处飞出去了。第二次月球二号没有脱靶,瞄准了,但一下撞下去。第三次探测器飞到月球背面拍摄到了月球背面的图像。

早期探测器这种撞击是最简单的一种方式,但是现在仍然还有硬着陆的方法,就是撞击的,有意的。比如我们的卫星完成了使命了,控制让它有意的撞向某一个地方,这是一种。另外还有一种就是在轨道器上发射一些探测器,让它撞到月球表面穿进去一定的深度,里面带着一些仪器,测量表面以下一定深度的温度,或者其他一些参数,还可以测量月球振动的一些情况,所以现在对硬着陆又赋予了一些新的含义。

问:此前无论是登陆月球,还是探月,都还是在月球正面?

焦维新:对,因为毕竟涉及到通讯能力,要到背面的话就得有一个月球的中继卫星,先在月球上有一个卫星,它得把信号中转过来,否则没法儿跟它联系。

问:有专家提到这次入轨精度提高三倍,这是什么概念?

焦维新:入轨精度主要涉及到进入地月轨道时入轨的地点还有速度的控制,比如说速度大概每秒10.91跟10.93,就差那么一点点,到达月球的时间就会变化很多,所以对位置的入轨的地点的控制,以及速度的控制,指的这个精度。

问:我们这次说嫦娥三号需要花五天的时间到达月球,跟嫦娥二号的时间是一样的。

焦维新:对,四五天这样吧。

问:嫦娥三号还将携带核能电池,一种核动力装置飞天。

焦维新:这是我们第一次采用。它的确切性名称叫做放射性同位素热电电源。这种电源原先在美苏深空探测中用的比较多。它的使用时间还是比较长的,像旅行者号,1977年发射的,到现在还在运行,它的电源还在用。

问:在飞翔的过程当中,比如它有时候会在太阳照射区,有时候会在阴影区。那么太阳能帆板会有影响吗?

焦维新:那没关系,地球卫星也经常处于阴影区,有太阳照射的时候它就把电能存储起来,有蓄电池。

问:着陆器全部是用帆板提供电源的,巡视器是用核电源的。

焦维新:巡视器又有太阳能电源,又有核电源。

问:这次提到说是巡视器跟着陆器之间的分离是一个难点,它主要难在哪里,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就是把月球车释放出来的过程。

焦维新:我觉得这也不是什么太难的点。着陆器落下以后它会释放出一个梯子,月球车爬下来。这个过程在地球上反复演练,只要工作的可靠性比较高,就不会出问题。

美国火星车下来时,是气囊保护,结果气囊破了后,火星车前进时,胶皮挂在轮子上,翻了个跟头,后来左看右看,发现后面270度角没有问题,它从那边后退下去。

问:月球车要在5平方公里以内探测。

焦维新:对,这都是设计好的。包括它走什么样的轨道。因为我们原来对虹湾这个地方已经进行成像,然后设计了一些程序,月球车会把周围环境的信息传回地球,我们可以根据探测的情况给它注入新的程序,让它更改,比如前进的方向等等。

问:嫦娥三号落到月球上后,它完成任务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焦维新:我们设计的月球车的寿命大概是三个月,着陆器的寿命大概是一年,假如说工作顺利的话那也可能延长,像美国的火星车记忆号,设计三个月,现在八年了,还在运行。

问:为了完成这次月面巡视勘测,勘察深空探测通信,嫦娥三号会携带一些仪器,这些仪器会完成什么任务?

焦维新:月球车上带的测月雷达会发射电磁波,我们根据返回回波的特征,可以分析月壤有多厚,下面是什么结构,是否有石头或者铁矿等,再把这个结构进行剖面处理。不仅可以测量表面一些物质成分,还可以了解它内部的结构,我觉得这是一个创意。前苏联的月球车上就没有安排这样的设备。

还有一些仪器可以测量岩石的元素成分。

问:您刚才提到有些仪器可以探测到月壤成分岩石组成表面结构,这些国外探测过吗?

焦维新:这都是着陆器测量月表的基本参数,国外也都做过测量。

问:只是说这是第一次测虹湾地区的参数?

焦维新:对,因为探测器着陆的地区不一样。

问:会不会在虹湾地区发现其他国家没有发现的元素成分或者矿产成分?

焦维新:那倒完全有可能,因为谁也不清楚到底哪个地区的元素成分、矿产成分是怎么样的。

问:月球车上带了好多相机,这些相机和在地面上我们使用的相机,工作时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焦维新:相机的原理都是一样的,比如可见光相机的话,一个是在下落过程中看,一个是不同高度上月球表面的形态,另外可能也在为寻找着陆点做准备,其他的像红外相机,它是可以辨别出不同的矿物成分的。

问:月球的一个昼夜相当于地球的14个昼夜,白天最高温达到150摄氏度,夜晚最低则达到-170摄氏度。14天不见太阳,就不能发电,不能发电就不能供热,就要接受低温的挑战。如何实现既能防热也能防冷?我们是怎样突破这个难关的?

焦维新:这是温控技术,只要有电就可以调节,这不是难题。所有卫星都有温控技术,只是在实际运用的时候跟执行的结果是不是一致,这个对技术是个考验。

美国原来有一次发射火星探测器,一个工作人员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他把公制跟英制弄混了,所以火星探测器一往下落,英制的话就太接近火星,最后和大气层剧烈摩擦就烧毁了。

问:比如在月球这种温差特别大的条件下,相机会如何工作呢?

焦维新:对,高温时会有一套装置保障红外相机处于低温的那个温度内工作。

问:月球的一昼夜是地球的28天,那它工作三个月,其实在月球上也就是月球的三个昼夜?月球车完成任务后会做什么?

焦维新:对,月球的三个昼夜。任务完成后,要看电源系统是否可以正常工作,这些仪器是否能够正常工作,如果它能正常工作就一直用下去,直到用完为止,我们一般说设计是用那么长时间,这都是保障最低的,实际上一般工作时间都会长。美国的火星车设计寿命是三个月,现在已经工作八年多了。

问:那它的工作内容还有变化吗?

焦维新:没有变化。

问:嫦娥四号的任务会是什么?

焦维新:四号工作和三号一样,发展顺利的话,可能会在2015年。只是着陆点会不一样。重复进行落的这个过程的考验,因为月球那么大,到一个点看看还不行,还得到别的地方再试。

问:这次可以为今后的深空探测,比如探测火星,会有哪些技术上的基础?

焦维新:都要有一套测控系统,火星也得搞测控系统。都是一样的原理,只是距离更远一点。

问:在月球上,如何唤醒月球车?

焦维新:这个很简单,发一个指令,或者程序上就设置一个计时,这些都很简单的了,都很清楚,国际空间站上包括都,放心睡吧,到时候该有一个叫醒的音乐一醒,这都很简单,小儿科的东西了。

问:其他国家也有探月计划,根据您的研究,都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

焦维新:各个国家目的不一样。后来探月的国家基本都走这条路,第一步变成一个环绕月球的卫星,然后下一步都是着陆探测或者慢慢探测,像日本、印度也基本按照这个步伐走的,从技术的角度,也是由易到难的一个过程。

最后就是载人登月,然后再建立月球基地。

问:登陆月球涉及到日后的返回,我们知道这次的月球车是不返回的,那么返回技术预计什么时候会进入嫦娥计划实际操作,目前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是什么。

焦维新:那是我们第三期工程要实现的目标,估计要在2017年左右。“绕”、“落”、“回”,每一步都是为下一步打下基础。回的话,一是月球车自动取样,然后把样品放在容器里面关好密封,然后起飞,跟环绕月球卫星对接,深空对接。月球距离我们38万公里,现在我们神舟飞船跟天宫一号对接才300多公里高,而且还需要很多地面测控站,还要有卫星保驾护航,对接不上就回不来,所以又需要大的火箭,这些导航、定位技术都得上一个新的台阶。

文/张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