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东方早报》刊登署名为欧阳琴川的作者的文章《〈上海文学〉创刊60年了吗?》。文中认为,根据现今《上海文学》的总期数,以及其多次更名的历史过程等原因,《上海文学》创刊只有三十六年。读后让人诧异。

《上海文学》杂志的前身是《文艺月报》,由巴金创刊于1953年,其发展过程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1953年1月至1959年9月,刊名为《文艺月报》;1959年10月改名为《上海文学》,至1963年12月;1964年1月至1966年5月,与《收获》杂志合并,刊名为《收获》;“文革”期间停刊,1977年10月复刊,改刊名为《上海文艺》;1979年恢复使用《上海文学》至今。

十年前,《上海文学》曾庆贺创刊五十周年,二十年前,曾纪念创刊四十周年,三十年前,曾庆祝创刊三十周年。今年,《上海文学》迎来六十岁生日。

作者将现今刊物标示的总期数除以十二个月,得出《上海文学》只有三十六年历史的结论。事实是,现在《上海文学》标示的总期数,是根据国家出版方面的法规执行的排序标识,只表示“文革”复刊至今这一历史时期的出版期数。将《上海文学》发展史中的某一历史阶段,从其总体演变进程中抽出,以片断代整体,这是隔断历史。

作者还写道:“无论是1977年《上海文艺》创刊号上的‘创刊词’,还是1979年更名为《上海文学》后的‘告读者’一文,都没有说过这本刊物是承接‘文革’之前《文艺月报》或者《上海文学》的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文革”阴影犹存,公开发表的文字中对历史沿革的表述须慎之又慎,能回避的一定是尽量回避,这是特定时期的表述方式,如今回溯,应该很容易理解。难道没有说“是”,就一定“不是”?

《上海文学》从1953年创刊至今,主管单位一直是上海市作家协会。六十年来,《上海文学》杂志社也一直以巨鹿路上的作协大院作为固定办公地点。巴金从六十年前创办这份文学杂志,直至1990年代中期,领导亲历了《上海文学》多次名称(包括形态)更迭的过程。这个事实是不容否定的。

张予佳(《上海文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