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宝

2011年以来,我在《上海书评》聊过几次房产税。

原来考虑过文章写法,也想效法骚情才子邱兵,写出“莫忘初心”这样的警句,燃放一束修辞的烟花。后来觉得,毕竟谈的是钱,还是踏实一点,力求像填写银行支票一样准确通俗,让人人明白。

现在才知道,我想多了。明白事理是一种修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领受“懂事”的幸运或不幸。庄子很早就说过,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当代生活对庄子的补充是,五毛不可以语于一元,文青不可以语于学问。这和话语方式表达技巧无关。

《上海书评》去年最后一期的微博小报就是明证。有关《失焦的焦点》四段评论,或弹或赞,却没有一段说到点子上—文章大意都没有读懂。尤其是所谓“拍砖”的那段,完全不知所云,以为我要查他的房产证。我一再说,房产税是税,不是房产,就像鸡尾酒是酒,不是鸡尾。我要讨论的是酒的浓度和酒的功能,不讨论鸡尾。那位论客却死命拉住鸡尾不放,扯什么“第二套、第三套”房。他其实连鸡尾都不懂,把鸡尾扯成了鸡脖啊。我不在意读者支持还是反对我的看法,我在意他们的意见是否高明。我特别欢迎高明的非难。令我恶心的是微博小报搬来的砖都是煤渣做的。

如果读者都是这种水平,我根本犯不着和他们讨论问题。我在网上浏览过,《失焦的焦点》后面的读者留言,七成以上理解和判断很正常,很多见解让我受教。旅美小说家薛海翔说:“房产税就是向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我丹佛房子每年缴税后会收到清单,表明这笔税款用于消防队警察局公立学校图书馆公园等处具体的百分比。我享用上述服务都是免费的。取之于我用之于我。”这一类明白人说的明白话,编者为什么不转?

我猜测编者出身汪晖系统的文学专业。如果这是事实,我不再指责编者。据我所知,那个系统的教育,一是炮制不知所云的古怪理论(可参阅同期杨奎松的文章),一是消灭学生的常识。汪系毕业生,正常的话,要用八年时间才能恢复人类一般认知水平。不正常的话,可能终身受累。

房产税迟早会落地。我只想对编者说,未来你去缴税的那一天,可以思考一下这笔税收的正当原则是什么。这也是我讨论房产税的初衷。

但是,我还可以在这里过分乐观地冒叫一声,2011贾康版房产税的实施可能,已经越来越小。

2013年12月30日《东方早报》报道了国税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的讲话。许说,美国现在人均GDP达到四万美元,欧洲一些国家也都是三四万美元的水平。中国人均GDP只有六千美元。“怎么可能实行一个人均几万美元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同样税种和税制?”

许善达之问,反映体制内决策层已经有不同意见的交锋。这样的交锋肯定会揭露原先方案的欠考虑和想当然。那样一种以全覆盖为最终目的的房产税,一是几乎没有真正实现的条件—中国老百姓并没有方案拟定人想象的那么有钱;二是社会后果严重,会引出一系列的问题,制造矛盾和对抗。无良如叶檀、无知如吴敬琏对房产税的发力鼓吹,证明经济学界的智力水平有多低。稍不留神,中国会被这些学者带进沟里。

有两个人吵架,争论“水浒”之“浒”到底读“虎”还是读“许”,谁也说服不了对方。于是他们打赌,赌一两银子。两人找来了老师做裁判。老师说,当然读“许”,读“许”的学生得意洋洋地拿着银子,开着宝马扬长而去。读“虎”的学生急了,拉着老师:这是您教我读“虎”的,凭什么他赢走我一两银子?老师说,你输了一两银子,他一辈子把“浒”字错读成“许”,想一想,谁吃的亏更大?

我一向佩服这位老师的老练狠辣,想学他笑看云卷云舒的潇洒,但功夫不够,做不到。看到常识被蒙蔽,有人熟睡,有人装睡,忍不住喊了一嗓子。其实,理解房产税只要常识足够,并不需要很高的智力,这个题目也不性感,从来不是我阅读的兴趣所在。我希望时局之变,能让我从此收声,就此打住。

如果有人对房产税有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我推荐一篇网名“雾谷飞鸿”写的博客。这篇博客专门介绍北美威廉王子县的地方财政,非常言简意赅地告诉你地方税、财产税、房产税的概念和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