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德国卡尔斯鲁厄1月12日电(记者饶博 申正宁)当“嘭!嘭!嘭!”的声音此起彼伏地响过后,几名男生拿起酒瓶使劲摇晃,起泡酒从瓶中喷射而出,尖叫声四起,房间里酒香弥散开来。

这里是德国西部城市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礼堂的一个房间,卡尔斯鲁厄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卡鲁学联)主席刘文华正和同学们一起“庆功”。就在10多分钟前,卡鲁学联的“春晚”刚在房间外的礼堂落幕。

卡鲁学联的“三朝元老”毕艳却无暇“庆功”,在礼堂四处焦急寻找“春晚”导演蔡璟婷。她告诉我们,同样作为卡鲁学联的“老”成员,蔡璟婷连续2年导演“春晚”,对学联的情况十分清楚。

蔡璟婷头上和身上亮闪闪的“银”饰还没来得及摘下来,身上还穿着演唱湖北民歌《龙船调》时的演出服。

“明年这个时候我应该是在写论文,估计不会当导演了,但肯定还会帮忙,”蔡璟婷笑着说。演出开始1个多小时前,记者刚到礼堂时就看到一个女孩在黑暗中坐在中排,指导台上的演员走位;晚会上,她一袭白衣弹奏古筝,临结束前又换装唱起了民歌。

蔡璟婷在国内学的就是音乐教育,水准自然有保证。事实上,当天晚上上演的舞蹈、相声和话剧等节目都十分精彩,从服装道具到灯光音响都绝不含糊。

从许多方面看,卡鲁学联的“春晚”早就超越了人们印象中学生们举办的一台普通联欢晚会。场地和道具等都存在支出成本问题,经过几年积累,卡鲁学联摸索出一条准商业化运作的模式。毕艳介绍说,通过学联的微博宣传,“春晚”的门票演出前就销售一空,这能帮助学联解决部分成本问题。此外,卡鲁学联还获得多家企业支持,为“春晚”提供了抽奖奖品。

在演出当晚,有挺着大肚子来看演出的准妈妈,有的则是扶老携幼全家出动,也有从100多公里外的城市专门赶过来的观众。卡鲁学联的“春晚”成为凝聚卡尔斯鲁厄中国留学生的一个招牌,在当地已颇有影响力。

“大家在异国他乡求学,在过年时却无法回家,都很思念自己的家里人和家乡,我们办 春晚 就是想让大家体验到家的味道。大家一起就像在国内一样,虽然在德国,但大家的心是连在一起的,”刘文华说。

卡鲁学联的“春晚”已名声在外,而让卡鲁学联的40多名学生干部骄傲的却不仅仅只是“春晚”。他们办晚会,帮新生找房子,去年还为留学生办了免费德语培训班。除了这些,他们甚至还办起了“卡秀”歌唱比赛,让德国人也知道卡鲁有个力量强大的卡鲁学联。

对于卡鲁学联,在德国工作多年的中国江苏省驻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办事处主任潘正明可谓“情有独钟”。他对卡鲁学联和学联的学生干部赞不绝口。“如果说刚开始我们同卡鲁学联的合作还只是务虚的话,现在双方是就实实在在的项目进行合作,”潘正明说。

在潘正明眼中,卡鲁学联的学生干部们已通过各种活动展现出许多超出学习范围之外的能力。他介绍说,卡鲁学联的代表曾受邀去江苏考察,而卡鲁学联还为德国企业前往中国投资兴业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2012年10月,南京理工大学和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共同建立了纳米科技研究院。

卡鲁学联学生们展现出的出色能力打动了潘正明,他将曾担任过卡鲁学联主席的张祥武招到了办事处。

留学生们来来走走,学联干部也换了一拨又一拨。干部们为学联奉献着努力和汗水的同时,学联也见证着他们的成长。

回忆起当初加入学联,毕艳说自己完全是“误打误撞”。她坦言说,自己在国内其实并不热衷文艺活动,而加入学联后参与的卡鲁学联“春晚”转眼就3届了。从最初在后台帮忙,到如今成为“春晚”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学联在毕艳心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成为她在德国的家。

眼看就要毕业了,她同许多留学生一样面临着找工作这一人生的关键抉择,无论如何,届时必须要和卡鲁学联说再见了。

“其实按理说我去年就差不多该离开学联了,但既然学联还需要我,就一直干到了现在。但学联总会找到接替我的人,”说这话时,毕艳眼中满是浓浓的不舍。

(原标题:德国卡尔斯鲁厄学联春晚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