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绘图:陈雯

  释义—
  下里巴人
  [xià l b rén]
  下里:即乡里;巴:古国名,地在今川东、鄂西一带。《下里》、《巴人》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乐曲,后来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
  出处—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有位歌者在楚国郢都城里唱歌,起初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等到唱《阳春》、《白雪》的时候,都城里跟着他唱的不过几十人。
  品读—
  荆楚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今天不仅能够从古籍和出土文物中窥见其精髓,还可通过普通民众口耳相传的形式领略其风采。《下里》、《巴人》是荆楚乡歌俚调,包括了诸如耕耘、嫁丧、畜牧、捕鱼、狩猎、祭祀等田家生活歌,是楚巴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文献记载,下里巴人一类的巴楚歌谣,很早就已影响到了中原地区。巴人的歌舞多是群体的,唱歌时大家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巴楚民歌因曲调流畅、曲风明快活泼和富有浓郁的地方风情,被人们广为喜爱。下里巴人、竹枝词、薅草锣鼓等是巴楚古代民歌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样式,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可以说竹枝词和薅草锣鼓,是不同历史时期对“下里巴人”的丰富和发展。
  无论是下里巴人,还是竹枝词、薅草锣鼓,它们最大的长处便是“通俗性”,但在通俗的语言背景下,反映的内涵却又十分深刻,正所谓:山歌无本句句真。
  提示—
  下里巴人,是指通俗的文学艺术,并非指地位低贱的人。下里,有学者认为是巴歌;有学者认为是楚歌;还有学者认为是方位,指以春秋时郧邑、战国时竟陵为中心的平原(今湖北潜江县西北境)。
  总顾问:著名学者、省社科院副院长、博导 刘玉堂
  本期专家:省社科院楚文化所助理研究员 刘晓慧
  主持人:记者 别鸣
  作者:别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