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打车软件开启第三轮血拼。微信支持的“嘀嘀”启用每单最低12元最高20元的随机补贴,支付宝撑腰的“快的”则宣布每单补贴涨至13元。据统计,双方宣称的投入补贴已经达19亿元。这种赔钱赚吆喝、请全国人民坐出租的“壮举”背后,到底有怎样的商业考虑?

【现状】

大佬背后撑腰 “嘀嘀”“快的”死磕

从补贴上看,“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确实是在砸真金白银。按照“嘀嘀”打车两次公布的数据,第一轮营销活动花了4亿元,此轮是10亿元。“快的”打车在1月21日宣布一次追加投入5亿元,2月17日又表示:“‘快的’打车奖励永远比同行多1块。”据此计算,双方宣称补贴总额至少达19亿元。

一边是疯狂砸钱,另一边却有人不太买账。“卖的总比买的精”的观念在中国消费者心中根深蒂固。虽然打车软件看起来实惠多多,但是消费者内心深处的戒备仍未卸除。

截至发稿时,在新浪微博关于“打车软件烧钱大战”的调查中,超过八成调查参与者认为“成王败寇!之后哭的就会是消费者”,不到二成调查参与者认为“两败俱伤!反正两家都不差钱”。

那么,两家打车软件的业绩又如何呢?易观2月19日发布数据称,2013年第四季度,“快的”市场份额为46.7%,高出“嘀嘀”3.1个百分点。但速途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综合多家第三方应用商店数据,截至2月17日“嘀嘀”总计下载量占比为46.60%,比“快的”高出2.39个百分点。

数据令人眼花缭乱,如果考虑到统计误差,目前两款软件基本上打个平手。

【分析】 拼命砸钱聚人气 只因营销效果胜广告?

砸钱到底为了什么?业内人士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种考虑:

首先,没有PK就没有人气,两虎相争引来关注,最终大家共同发展。至于两款软件最终谁是老大,主要还是要看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市场格局,这也不是砸钱能决定的。

其次,一款手机APP用户起码上亿才能盈利。通过这种两军对垒的阵仗,虽然自己赔了一点钱,但是就当广告费了。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关注打车软件,消费者乐于下载使用。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近54%的网民使用过打车软件。如果想通过广告达到这效果,可能花的广告费比补贴费还要多。

对此,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助理分析师庞敏丽认为,用4亿元买两千万新用户,平均吸引一个新用户的成本才20元,远远低于电商行业人均两三百元的新用户获取成本,如果砸给广告,又能带来多少流量与注册用户呢?

【成本】 谁先“投降” 谁的补贴就全打水漂?

互联网分析人士孙杰说,双方目前都是拿着投资人的钱在狂烧,目的就是短期内获取大量用户,改变全国市场的打车软件格局,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因为只有最后占据市场绝对地位的一方才能最终活下来。

中国移动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李易称持相同意见,他认为,从互联网企业历史上看,只要能烧成“ONLY ONE”,不愁以百倍、千倍、万倍将钱再挣回来。

知名IT经理人、观察家王冠雄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目前双方竞争呈“胶着”状态,谁停止补贴就代表着“投降”,也意味着前面所投入的钱全部打了水漂。这也是为啥两家贴身肉搏,价格战此起彼伏的原因之一。

【猜想】 双方有无合作可能?

双方的“烧钱”行为让乘客得到了实惠,对此,有市民调侃道:请继续。不过,也有人担心这种面对面对决的竞争方式已经在向恶性竞争方向演化。互联网观察人士、飞象网CEO项立刚认为,现在已经不是在竞争了,已经有点像在比面子了。

不过著名经济学家王福重认为,腾讯和阿里的打车软件大战,根本不是不正当竞争、恶性竞争,这是最正常的市场竞争。

也有专家建议,为避免恶性竞争,双方可统一补助,建立合作机制。王冠雄对此持相左意见,他认为,双方无合作的可能。“打车软件不是‘嘀嘀’和‘快的’的竞争,实质是阿里和腾讯两大互联网巨头之间的竞争,而两者在移动支付、网购、游戏方面都存在竞争,所以在‘打车’上也不会合作”。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