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28日电(记者徐硙)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一期)成果演示会”28日在京举行,该工程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学“四库全书”,建立了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

口头文学是民间文学的主要流传方式,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等等。中国民协于2010年12月启动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经过3年时间,录入中国口头文学遗产资料4905本,8.878亿字,形成TIF、PDF、TXT三种数据格式,文字差错率低于万分之一。同时,制作了检索发布系统软件,并对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史诗、民间长诗、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11类口头文学作品进行了一级分类,总量达1165000篇(条)。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是近百年来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田野普查的结晶,中国民协成立六十余年来,先后组织了200万人次在全国2800多个县进行口头文学的普查、搜集、记录工作,并积累了近百年的成果,获得了巨量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这些资料大部分为手抄本、油印本、铅印本,都是原始记录,附有讲述人情况(身份、年龄、性别等)、记录人与记录情况(记录人身份,记录时间、地点等),符合记录民间文学的国际惯例,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表示,口头文学无形存在、易于丢失,但口口相传的故事传递着中国人传统的道德准则与价值观,蕴含着人们的生活智慧和丰富的生产经验,未来希望这个工程能早日以图书方式面世,使这五千年来一直无形存在的口头文学,真正进入中华文明的殿堂。

(原标题:民间文学的“四库全书”——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一期)成果在京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