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东莞桥头镇,东江水经过6座泵站、2座电站、2套独立电网、2座调节水库和1座生物硝化站最终进入香港的家家户户,这是一条68公里专用输水管线。

这条管线被称为东深供水工程,从1965年3月开始向香港供水,一直是700万香港居民的生命之源,至今已经运行了近半个世纪。

半个世纪回头审视这一工程,东江水不但连接了内地和香港的情感,同时也在切实促进东江水质的保护,而管理东深供水工程的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也连续多年成为中国出口额最大500强企业之一。

对港供水逾半世纪

东深供水工程,全称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其建设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在香港开埠初期,香港一直倚赖山涧水及雨水作为主要水源。但香港地区年平均降雨量分配不均,加之缺少足够的塘库存储雨水,缺水成为常态。水荒最严重时,每次依靠岛外取水以缓解用水需求,1902年大旱,用船从珠江运水;1929年旱情严重,由西江口及上海运水。

1960年,深圳水库建成后,广东省政府与香港当局签订协议,每年向香港供水2270万立方米。但对缺水严重的香港而言,依然是杯水车薪。1962年底,香港出现自1884年开始有雨量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除深圳水库增加供水317万立方米外,香港派船只到珠江口取运广东省免费供应的淡水818万立方米救急,耗运费约5000万港元。为了长远解决香港同胞用水困难,广东省政府计划兴建东深供水工程,从东江引水供给香港。

1963年下半年,广东省水电厅拟定了东深供水工程方案,获周恩来总理批准,决定由中央人民政府拨专款兴建,工程命名为“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灌溉工程”。

该工程于1964年开始兴建,1965年3月正式向香港供水,广东省每年向港出售6820万立方米、1毛钱1吨的自来水。

供港水质较内地供水严苛

东深供水工程北起东江、南到深圳河,由68公里专用输水管线、6座泵站、2座电站、2套独立电网、2座调节水库和1座生物硝化站等建筑物组成。

工程自东莞桥头镇附近的东江取水,经过各级抽水站和专用输水管线,输水至深圳水库,最后用输水管道送往香港。

东深供水工程,一向由组建于1965年、隶属广东省水利厅的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简称东深供水局)直接管理。

2000年8月始,广东省政府成立“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将原有东深供水工程项目划拨给该公司管理。

长期以来,为确保工程供水水质安全,粤港供水公司加强内部水质管理各项制度的建设。建设生物硝化工程,该工程位于深圳水库库尾,总投资2.8亿元,日处理规模为400万吨。从东江抽取的水在进入深圳水库前,先经过生物硝化处理,进一步保障供港水质。

东深供水工程采用箱涵、渡槽和隧洞等专用输水管道,从根本上解决了输水过程中的水质污染问题。

目前,水质已达到国家地面水II类标准,主要水质指标如氨氮、溶解氧接近国家地面水I类标准。

同时,专用输水系统多采用敞开式设计,原水在输送过程中充分接受阳光照射,水质生态得到有效调节,原水活性显著增强。

另外工程所有站区、箱涵和水库周边均辟为绿化带,绿草如茵,一尘不染,对水质形成强有力的保护。

时代周报记者从广东省东江流域管理局获悉,截至2007年7月份,在东江取水的较大取水户主要有: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深圳市东江水源工程管理处和广州市自来水公司。

此外,东江沿岸的河源、惠州、东莞和深圳等当地的自来水公司均从东江取水。河源市水务局水资源保护科负责人叶东平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对港供水质量一直以来较为严苛,而内地的自来水公司取水,各家标准不一,但只需要水质达到国家标注即可。

严控污染

虽然对于水质要求严苛,但是东江水也曾出现问题。2008年11月,香港水务署从东江水输港的首站香港木湖抽水站收取水质样本,发现有个别水质样本的大肠杆菌含量超标。

有水质专家指出,虽然个别样本菌含量超标,但当东江水输送到香港的滤水厂后,会加入氯气杀菌消毒,再抽样时发现所有样本的大肠杆菌含量均为零,即供市民饮用的食水符合安全标准。香港水资源及供水水质事务咨询委员会陈汉辉博士称,水质标准受雨量、气候变化影响。

而随着珠三角制造业的发展,东江水质也受到威胁。据中科院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显示:东江流域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是镉、铜、锌、汞、铅,其含量均高于中国大陆沉积物背景值,以镉和汞最严重,并具有同源性。这些沉积物生态风险指数(RI)平均值为“极高”。上游河源段RI为“低”,中游惠州段“较高”,下游东莞段“极高”。

在此背景之下,广东省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于东江水质的管理。2011年5月,增城、东莞、惠州博罗交界的东江支流旁,有6家工厂由于偷排污水,遭到当地政府停水处理。

而水质也直接关乎官员的乌纱帽。2011年,河源市三威电池有限公司(下称三威公司)违规排放废水废气,致使周边村民检验出疑似血铅超标。而这也直接导致了河源市环保局原局长何明亮的落马。

长期以来,为了保护东江水源,河源一直被限制发展,河源市政府一名官员介绍,任何工业园,环评过关,是企业进入河源的先决条件。市委市政府对环保问题相当重视,只要是有污染的企业,一律不能进入河源。

“河源已经拒绝了近千亿规模的企业进入。”上述官员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

作者:吴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