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台湾最后一块净土”的兰屿,正处于纠结中。

兰屿孤悬于台湾本岛东南方的太平洋上,是台湾唯一海洋少数民族达悟人的世居之地。目前兰屿尚处旅游淡季,租车沿着环岛公路行驶数里有时竟看不到行人。公路一侧,湛蓝的海水卷起浪花拍打着曲折的海岸,由海浪和海风侵蚀雕琢而成的“双狮岩”“坦克岩”等景观栩栩如生;另一侧绵亘的丘陵山坡上,野草和树木丛生,苍翠欲滴。

这一切,让这个距离所隶属的台东县49海里的蕞尔小岛看上去很原生态。

但散落在环岛公路周边的六个部落,则散发着现代文明的浓郁气息。一栋栋民宿颜色鲜艳,墙壁上涂满了卡通图样。不少两三层高的民房正在兴建,还有更多民居在改建、装修,此起彼伏的打孔机声异常刺耳。

载我们环岛的司机阿龙和当地人很多人一样,海风在他脸上刻满了沧桑,说话时露出长期嚼槟榔留下的暗红色牙齿。他说,这些新建和改建的房舍主要是用来当民宿的。

民宿,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兰屿。

在野银部落,路边的黄蓝相间的马鞍藤民宿很显眼。女老板李女士脸裹围巾蹲在门前冲洗着刚从地里采回来的芋头和“没有书面语名字”的圆状植物。当我们举对着她准备拍照时,她赶紧往后退入屋内,使劲挥手说“不要给我拍照”。

阿龙告诉我们,达悟人尤其是年纪稍大一些的达悟人,不愿意被游客拍照。

方圆45平方公里的兰屿现有人口4000多人,绝大部分为达悟人,常住人口1000多人。换言之,每位常住人口拥有约6.5个足球场大的土地。

极低的人口密度、美丽的地形景观和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加上当地男子身穿丁字裤,驾驶独木舟在太平洋上追捕飞鱼等传统神秘习俗,在碧波浩瀚的太平洋中,兰屿犹如一颗未经雕琢的宝石,被誉为“台湾最后一块净土”。

然而,随着生态旅游观光的兴起,这块净土的宁静正在打破,并让达悟人陷入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的纠结。

李女士有4个孩子,有两个都在兰屿从事民宿和观光业。她说,游客多了民宿生意好,是好事,但人多了也很复杂。“有钱可以过,没钱我们也可以过,我们自己种东西自己吃。”她将地上的山芋反复冲洗着,并指着马路对面的地下屋说,我们以前住地下屋,也可以过。

与马鞍藤民宿隔路相望的山坡上,有数十间嵌入地下的黑色低矮房舍,乍看上去,只见屋顶露出地面,不见门窗。记者想靠近马路边的一间一探究竟时,不远处的一位妇人朝我们大喊:你们不能进去。

阿龙告诉我们,达悟人长期以来居住在这种地下和半地下的木石结构房屋里,虽然空间逼仄,却能躲避长年肆虐的海风尤其是台风。

台当局多年前曾推动达悟人放弃地下屋、搬入水泥住宅。但野银部落还是想办法让30多栋地下屋完整保留至今,如今虽然住户不多,但却为达悟人留住乡愁,也成为游客必看的景点。

兰屿北部和东北角的环岛公路旁,还能看到一些荒弃的建筑工地,阿龙说,有的是前些年准备动工的混凝土厂,有的是外地人准备建设的连排民宿酒店。兰屿居民担心它们破坏生态环境,反对开工,就废弃了。

在椰油部落海洋观光超市工作的谢小姐在高雄、台南、台东等地都工作过,一年多前回到兰屿。她认为,兰屿这些年的土石流比以前多,跟开发观光有关系。谢小姐说,发展观光没有错,但不能过度开发,至于什么叫“过度开发”,她想了想说,绿岛就明显过度开发了。

离马鞍藤民宿5公里远的兰屿贮存场是兰屿人心头的刺,从 1978年动工至1996年,这里存入核废料10万余桶,引发居民长期抗议行动。

“我们都讨厌那里,政府好多年前说会搬走,但一直没搬。”李女士说,这些核废料对人们的身体有坏处。

住在红头部落的谢福金却认为,如果核废料搬走了,台当局对兰屿居民有一些经济补贴也就没了,会影响当地民众的生活。

在兰屿贮存场已当了四年保安的江一帆说,核废料肯定是不好东西,但也没听说岛上有谁确诊因为这个得了病,他认为,核废料没办法搬到别的地方去,因为别的地方也不会接收,只希望以后不要再增运核废料过来储存就好了。(新华社记者吴济海、董佳、黄晓勇)

(原标题:探秘兰屿:“台湾最后一块净土”的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