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出西柏坡丘岗,顿觉天地旷阔,在赶往保定清苑县冉庄地道战遗址途中,冀中大平原扑面而来:公路旁、田地间,钻天白杨如列兵肃立,阳光下树叶熠熠生辉;一望无际的青纱帐,郁郁葱葱、密密匝匝,大风吹过,“飒飒”作响,如海浪般奔涌起伏;远处间或有村庄闪过,炊烟升起,鸡鸣狗吠,知了唱和,但路旁田间寥无人影。

走进冉庄,犹如走进了历史,走进了那艰苦卓绝、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侵占华北,采用“铁壁合围”、“纵横梳篦”清剿战术,建据点、筑炮楼、修公路、挖封锁沟,开展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给冀中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勇敢智慧的冉庄军民,从自发挖洞藏身储物开始,开展地道战,经冀中军区总结推广,一个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由此诞生。冉庄,这个冀中平原深处的普通村落,因1965年摄制的故事片《地道战》而声名大振。

我们首先来到1959年开馆、2010年重建的“冉庄地道战博物馆”。馆名由聂荣臻元帅亲题,杨成武将军则题写了“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匾额,江泽民同志后又题写了“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牌匾。500多件展品多为开挖地道和支前工具、作战武器,以及烈士遗物、资料图片等珍贵文物。这里大量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向游客全方位、立体式再现当年对敌斗争场景氛围。

离开展厅,参观地道。现可供参观的部分只约千米,阴暗潮湿,且充满异味,还必须低头弯腰,只好赶紧出来透气。据介绍,当年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有东南西北4条干线、24条支线,一般离地面2米,宽1米、高1.5米,形成了村村相连、户户相通、能打能藏、可攻可守,上下呼应、进退自如、密如蛛网、四通八达的地下长城,并逐步摸索完善使其具有“5防”即防水、火、毒、掘、钻功能。特别是地道出入口花样百出,无处不在,使敌人防不胜防。冉庄军民利用地道,先后作战157次,歼敌2100多人,正如聂帅所题:“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是华北军民保家卫国、开展游击战争、在平原地带战胜顽敌的伟大创举,又一次显示出人民战争的无穷伟力。”

我们在村庄内、小街上徜徉。斥资亿元倾力打造的红色旅游胜地,仍保留着当年典型的冀中村落民居风貌,房舍古朴灰暗、低矮破旧,村民衣着简朴、表情木讷,可见老区依旧贫穷落后。一路上,兜售各种食物、土特产和纪念品的商铺、摊点不绝于道,叫卖声、吆喝声不绝于耳。最抢眼的是以《地道战》中地名、人名命名的“高家庄饭店”、“高老忠餐馆”、“高传宝旅社”,不仅游人众多,而且生意火爆。一如湘西小镇因了拍摄电影走红而致影片名“芙蓉镇”替代了本名“王村”一样,“高家庄”俨然也已成为“冉庄”的代称、别称甚至主称。当然,最热闹的还要数经典镜头十字街头、老槐树前、古铁钟下,不时有游客头扎白毛巾、腰别手榴弹,摹仿高老忠拉钟报警、慷慨就义的样子留影纪念。而穿大褂、扮汉奸、挎手枪、戴墨镜、恶作剧的,也大有人在。冉庄标志物2棵千年古槐,阅尽人间沧桑,躯干虽挺,但铁箍缠身、水泥充体,虬枝兀立、虽死犹生,使人顿生悲壮之感。而石碑上所刻的冉庄地道战领导者张森林34岁被捕后慷慨赴死前所写《就义辞》:“鳞伤遍体做徒囚,山河未复志未酬。敌酋逼写归降书,誓将碧血染春秋。人去留得英魂在,唤起民众报国仇!”则令人肃然起敬!《地道战》是伴随笔者长大的红色经典影片之一,当年曾观看不下10遍,以至其人物、场景、情节、插曲甚至台词等,至今仍耳熟能详,且能背会唱。“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它敢来,打得它魂飞胆也颤;侵略者它敢来,打得它人仰马也翻!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由名家傅庚辰创作的这支经典插曲,词作精美、节奏明快、旋律铿锵,每每听、唱,令人热血沸腾、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