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14菠萝科学奖活动现场

“菠萝科学奖”是由浙江省科协支持,浙江省科技馆与科技媒体果壳网合力打造的科学奖项。主办方希望通过征集科学领域内“好笑而严肃”的研究成果,与更多的人一起分享科学技术有趣的一面。 2014年4月12日,第三届菠萝科学奖在杭州举行颁奖典礼。

心理学奖 早撒谎的孩子更聪明

数学奖 数学焦虑只有四成天生

医学生物奖 东亚人为什么更爱出汗

化学奖 果蝇的择偶偏好

物理奖 92块钱的隐身衣

幻想奖 《霹雳贝贝》

发明奖 山大机器驴

菠萝U奖 吉大四行情诗大赛

菠萝Me奖 中科大杀手教授丁泽军

获奖研究部分介绍

心理学奖:早撒谎的孩子更聪明

获奖团队:多伦多大学儿童研究所 李康团队

简要介绍:传统观念认为,撒谎的孩子都是坏孩子。来自多伦多大学儿童研究中心的李康团队发现,撒谎是大脑的高级功能,是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表现,可以说是孩子成长的里程碑。孩子第一次撒谎,像长出第一颗乳牙和学会走路一样珍贵,同样值得庆祝。感谢科学,让我们能客观地看待孩子撒谎这件事。这是科学上的一小步,但却是幼儿教育理念的一大步;据悉,国家幼儿考试中心已着手制订撒谎六级考试标准和题库,早教培训机构对此表示欢迎。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教其说谎。正如世间万物皆有高下,谎言也分三等:三等谎言指鹿为马,混淆黑白;二等谎言蓄意欺人,隐瞒事实;一等谎言合情合理,首尾呼应。能把一个谎话编圆的难度绝对不亚于即兴创作一部小说。做一个诚实的人固然需要勇气,但不需要想太多——因为事实就摆在那里,不弃不离;而要做一个高水平的说谎者,你不仅需要压抑自己想说真话的冲动,还得费神构思好让谎言前后一致。这就是管控系统的两个最基本功能,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间公司,那么管控系统就是CEO。它从小掌权,在7到12个月的小婴儿身上就能观察到一些基本功能。随着年龄增长,它的能力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脑科学研究者们猜测,它的核心办公场所大概位于额叶。它负责制定计划、监督工作、达成目标、解决问题、制止开小差,以及打击拖延症。一旦这个系统出了问题,就会出现如下一些症状:缺乏计划性、东西乱放、日程混乱、工作和娱乐时间无法区分;很难集中注意力,订了计划也不能很好执行;无法决定从哪里开始入手工作,犹豫拖沓;而且由于他们往往无法正确估计完成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所以他们总是直到截止期前才猛然醒悟,不得不熬夜干活。看到这儿频频点头的老实孩子们,你们的管控系统功能这么差,小时候一定没好好练习撒谎吧?

管控系统就是内心挥舞的小皮鞭,它绝对不是一个让人轻松偷懒的功能,因此对它的测量也由一系列相当拧巴的实验组成。首先是对抑制控制能力的测量,孩子们需要把大木块放到小桶里,小木块放到大桶里。这种不走寻常路的归类方法就好像老板灵机一动要求大家每周一微博分享正能量,都是得咬碎后槽牙才能憋住一肚子吐槽完成的任务。别的不提,单说这一项,能做到的就足以看得出前程远大。其次测量的是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的复合能力。大部分人也许都被这种测试坑过:面对红笔写出的“绿”字,不由自主地回答这是个绿色的字。对还不太认得字的幼儿当然不适合直接套用这个经典实验,但改良成同样原理的水果图片,就可以看儿童是不是能有选择地调整注意力来说出正确答案了。

再然后还有两个关于偷看和撒谎的实验。第一次,研究者交给孩子一份礼物告诉他们不要偷看,然后暂时离开。房间里隐藏的摄像机会记录下孩子是否有偷看的行为。第二次,研究者让孩子根据叫声猜测背后的动物,创造条件引诱他们转身偷看,然后询问他们有没有作弊。同样,孩子的行为会被摄像机记录下来。对照来看就知道孩子有没有撒谎,以及说了谎之后,能不能保持镇定不露马脚。

通过这些测试,研究团队发现,儿童随着年龄增长,不仅越来越爱撒谎,撒谎水平也越来越高。正所谓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骗人也是需要勤加练习才能熟练掌握的技术活。而更重要的是,爱说谎话的孩子在管控系统的功能测试中的表现都相当好。说谎说得好,说明孩子发育正常聪明伶俐,日后无论学习工作都能按时完成游刃有余。那些发现自家孩子说谎而担心愤怒的父母可以长出一口气了,倒是孩子从来都表现的老实乖巧才需要紧张。诚实的人不一定都是因为为人正直道德完美,也有可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倒是想撒谎来着,可是说得太差实在不怨别人不信啊。

数学奖:数学焦虑只有四成天生

获奖团队: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系 王喆团队

简要介绍:有些人对数学没感觉,而且还有焦虑倾向。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系的王喆团队发现,数学焦虑症只有40%和基因有关。所以数学老师、家庭环境、或者不开心的经历等因素,都会影响孩子在数学方面的表现。要想彻底毁掉孩子学好数学的信心,可以试试以下配置:唐僧型老师;牛魔王般的家长;鸡毛掸子;以及永远不低于70分贝的斥责音量。

传说大学里有棵“上面吊死了很多人的树”,树名就叫——高数。数学系学子干脆编了首诗曰“常微分学常没分, 数理方程没天理; 实变函数学十遍, 泛函分析心犯寒; 微分拓扑躲不脱, 随机过程随机过” …… 真正催人泪下。

倘若是个“数学无能星人”,即使没学过这些课程,光看这些课名可能就已经两股战战。这种恐惧未必全来自个人的过往悲惨经历,也许还深植于基因中。早在20 世纪50 年代,就有研究发现,如果某人有数学障碍,家中其他成员同样有数学障碍的概率是普通人的三倍。而2014年,美英俄加四国研究者发现,对于数学的恐惧可能与遗传有关。

这项研究于3月10日发表于《儿童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期刊》。研究者追踪一群中产家庭的孩子,在他们平均12岁时进行最后两次家访,评估四项指标:数学焦虑水平、总体焦虑水平、数学解题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比对216对同卵双胞胎与298对异卵同性别双胞胎的数据,研究者得出结论,基因可以影响个人的数学能力和焦虑倾向,从而改变“数学焦虑”的几率。

同卵双胞胎遗传基因完全相同,异卵双胞胎平均有一半相同的遗传基因。同卵双胞胎从小到大都处在大同小异的环境中,异卵双胞胎这点上跟同卵双胞胎就没什么区别了。因此,如果某种“表型”在同卵双胞胎里的同步发生率,远高于异卵双胞胎里的同步发生率,遗传基因可能就对这种“表型”影响甚大。这项研究用的就是这种“双生子研究法”,结果显示,数学焦虑的遗传度大概在40%,也就是说,一群人对数学的害怕程度各不相同,这些程度的波动差异,有40%归功于基因,其余60%则来自教学质量、家庭环境与其他因素。

所谓“数学焦虑”,其实就是一看数学就开始害怕。2012年,斯坦福大学研究者曾发现,处于“数学焦虑”状态中的学生做题更慢也更容易出错,他们脑中负责恐惧的杏仁核活跃程度上升,与推理解题和工作记忆相关的脑区活跃程度则下降了。简单来说,他们脑子看到数学题的反应就跟看到蛇和蜘蛛似的。

网上有幅照片拍的是卷子上一系列复杂的数学公式,照片的配文写道,“在学渣眼里,这些就是颜文字”…… 其实,“数学焦虑”并不等于“学不好数学”,它不是智力问题,而是情绪问题,而情绪会严重影响发挥。糟糕的基因会让人听到“数学”二字便不自觉地心跳加速手掌出汗,但不会让人完全不能理解运算符和公式。一个“数学焦虑”的人在心理状态良好时,完全可能解决各种数学难题。

有些“抑郁症易感基因”携带者在生活中遇到困境后更可能发生抑郁。类似地,如果一个人身怀“容易数学焦虑”的基因,在数学学习中遇到挫折后,就更可能恐惧数学;而越是恐惧又越是加剧学数学的困难,如此恶性循环,就可能变成对数学有心理障碍……反之,如果一个人不易数学焦虑,就可能良性循环,越学越懂,越懂越爱学,最终一生不羁放纵爱做奥赛题。

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心理学系的斯蒂芬•佩特里尔(Stephen Petrill)教授是这项研究的参与者之一。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项研究的目的不是告诉哪些人“数学不是你的菜”,而是在于理解“数学焦虑”的起因,从而找到克服心理阻力的干预方法。等找到症结关键,数学焦虑者或许就能发挥出自己真正的实力,数学不怕不怕啦,学渣翻身变学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