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4月20日报道 自从1984年上海大众开启合资合作以来,我们一直试图以“市场换技术”的模式快速嫁接外资技术,但是30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模式由于双方博弈的筹码不对等,导致市场出让很大,技术换来寥寥无几,在这一背景之下,合资模式何去何从,股比放开与否的争议由此产生。在市场换不来技术的压力之下,中国合资模式与本土品牌的发展空间如何腾挪,顿时成疑。

从合资自主的启辰、思铭,到本次在北京车展上将展出的在东风与PSA合资的神龙汽车武汉工厂生产,挂着“东风”的标识的全新中级概念车,中国汽车品牌正在以各种方式进入对于合资新模式的探索。在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不断下行的当下,如何精准把握市场脉搏,通过多种模式、多种力量、多种形态的“多元化”产业布局,来开创后合资市场的新路径,无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

在4月20日,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指导、中国汽车品牌媒体联盟、联合主办方《汽车公社》举办的“极目苍穹-力挽雕弓”第三届中国汽车品牌领袖峰会在北京召开,与会嘉宾以“从“市场换技术”到“资本换技术”的探索”为话题进行了探讨。

以下为互动实录:

接下来将进行精彩的互动和对话环节,让我们有请第一场对话的嘉宾登台。他们是北汽股份总裁李峰,东风乘用车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李春荣,吉利汽车副总裁孙晓东,以及东风日产党委书记周先鹏。特别邀请本环节的嘉宾主持《新京报》汽车事业部主编何醒言。

题目不复杂,关键是几位重要级的老总坐在这儿。现在各种论坛其实很多,但是论坛上面各个车企老总一般都是围绕自己的企业在背书,所以我事先声明一下今天咱们只讲真话,空话、套话、官话、虚话咱们一律不讲。今天第一个题目是合资企业30年,合资新路径与新模式的探索与思考。我们知道在座的车企都是代表着既有合资自主,又有自主,又有合资公司的类别。从合资30年的历程来说,我感觉争议很多,争论的焦点也很多,不同的话语也很多,并没有一个相对比较统一的模式或口径出现,特别是在合资自主出来了之后,更多的人对这种模式产生的质疑。一种比较普遍的质疑是这种模式是不是帮着洋人来打中国市场,说的难听一点叫伪军模式,不管是哪种伪军的方式。从今年的整个销量来说,前面各位老总也都提到了,包括主持人也提到了,自主的份额一直是在下滑,或者一直是在走低的状态。

对目前合资30年以后是的走向,自主品牌光凭自己来独打天下,还是我们借力打力,当时合资的目的还是为了市场换技术。今后我们是单靠自主研发,还是走合资自主,还是合资为主体,请各位老总首先自己阐述一下各自的理论。

孙晓东:合资自主发展初期需要借力

孙晓东:哪一种模式能够走得通,你刚才讲了要直接讲到事物的本质上去,我认为任何一种模式都有可能走通。合资的自主品牌初期的时候,它一定是要借力的,就像你说的做伪军也要做,关键是第二步。我个人的经历在合资公司里面也做过,他们也有一个转化的过程,最早的时候是拒绝的,拒绝中方的合作伙伴再去搞一个自主品牌,后来他们很支持。为什么?那些剩余的老的资产又可以用了,又可以卖一些部件,又可以占领市场,何乐而不为。但是如果是站在自主品牌的角度去看问题,如果这个企业满足于这样,他不可能成功。如果他不满足于此,一开始借力,后面能再往前迈一步,那么他就有可能成功。

主持人:各种模式都有成功的可能性。

李峰:做自主品牌要沉下心来 掌握核心技术

李峰:我们没有考虑那么复杂,只知道干。我觉得孙晓东说的对,哪种模式都有可能成功。我觉得和模式没有太大的关系,比如前面提到的市场换技术、资本换技术,关键是这些技术你拿到的只能是一个断面,你买的也是那个时候那一批资料,有没有持续,如果不能持续,不能造血,你换回来的技术也老了,买来的技术消化完了以后也不一定能用。合资企业走到今天,反过来说合资好像出了问题,我们往往喜欢否定,不要简单的这样想问题。做自主品牌就要沉下心来,扎扎实实的去做,把造血功能形成。造血功能最核心的除了技术,特别是入门级的车型最最核心的不在技术,而在品质。入门级的车如果不把品质做好,永远到不了另一个层面。我们讲的PQB,你不走这三段,一定不会成功。你从哪个点学到了一点技术,把它作为起点,抓住它,在技术的框架下深入的把品质做好。因为我们都在入门级的市场上,品质如果做不出来,什么技术给你,估计你也转化不了。直接把宝马的技术拿过来,转化都转化不了。所以要一步一步的发展,不能好高骛远,先抓住我们的主流消费群市场,把现有的产品做成明星产品,一点一点的做。不能简单的看着豪华车品牌、合资品牌占领你的市场眼馋,光眼馋没用。

李春荣:股比能不放就不放 能缓放就缓放

主持人:我们现在是相对比较单一的自主品牌,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自主品牌应该从哪一条路走,才能走通?

李春荣:我本来想花17、8万块钱赞助一个论坛,后来发现21世纪搞的比较早,后来跟我说他们要继续搞,我说不想搞了。今天借这个机会用三句话概括一下,我觉得股比放开第一句话从长远看一定要放开,为什么?中国现在是第二,想成为第一,你现在已经买了沃尔沃,已经买了PSA,只允许你买别人,不允许别人买你,说不过去。所以从长远来看一定要放开。

第二语句话,能不放就不放。比如说我旁边的东风日产的周书记,他们去年赚了比如说60亿的利润,按照50对50的分,一个人分30个亿。

第三句话,能缓放就缓放。比如说商用车,看看他们想不想拿我们的股比。

前段时间一直在争论,我认为是盲人摸象的感觉。谈到各种自主,我觉得商业社会里有多种群体都为了各自的发展利益去追求商业的成功,非常正常。

英文里面有句这样的话,意思是美国的事业是商业,或者反过来说美国的商业是事业,在中国也一样。有很多自主品牌,也有很多合资组合,比如东风日产。我在合资里面做了七年的自主品牌,特别有幸的去年去东风日产,跟着任总、先鹏书记当助手,挂职了三个月。从东风日产回来的时候,我写了九条经验,心得体会,包括九条建议。我说两条。第一条,东风乘用车要把它做好,要坚持十年向东风日产学习,向神龙汽车学习。第二条,我们要支持启辰做好自主品牌,因为它是全价值链的。它的成功对于整个东风日产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我们更要支持神龙的自主品牌,神龙的自主品牌相当于两个启辰,当然我也是作为东风大家庭的一员。因为神龙搞自主品牌之后,对于神龙整个价值链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神龙自主品牌对我而言更具有价值。

在汽车社会里有各种团队,围绕着各自的目标在向前努力,我认为汽车就是马拉松,大家先跑起来,我感觉到马拉松跑在15公里、20公里,用围棋的话语来说是已经进入中盘,还有空间,机会还有很多。前天东风乘用车也发布了三款新车,一款是东风1号,会在18个月以后上市,这是一个高端产品。接下来还有中国汽车企业里面最后一款SUV,它是SUV中的苹果,代表着科技和时尚。还有一款是神龙的自主品牌L60,我们号称是全球智慧精品。所有的这一切,我相信东风在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了像东风日产、神龙汽车的支持,所以是各种经济成分共存,来追求一个远大的目标,现在只是围棋的中盘,还没有到收官的阶段。

周先鹏:合资自主可有效提高自主核心能力

主持人:刚才我听到了春荣总一个总的概括,有很多信息量,但是我听到的最主要的一句就是神龙自主合资的模式,对于他的重要性来说是优于启辰自动模式的。而且我还听到另外一个版本的故事,以现在的中日关系来说,东风这么依赖日本车,占比很大,如果一旦发生其他的紧急事件的时候,我们可以把现有的日产全部换车启辰品牌。有没有可能将来把日产品牌换成自主品牌?

周先鹏:目前还不能下结论,现在的时点还为时尚早。但是从东风日产实践来说,我认为合资自主也是提升自主核心能力的一条非常有效的条件。为什么这么说?东风日产合资十年来,应该说这十年我们取得了高速的成长,在成长当中,我们有学习,也有贡献。特别是在制造技术、管理技术这些方面,东风日产目前的成就即便是放在产业联盟当中也是处在比较高的水平。但是我们在向研发技术、系统技术,也就是整合的能力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这种欠缺我个人的看法主要是两个方面原因造成的。一个是所有的企业谨慎的态度,一个是自身能力的欠缺,既包括我们过去基础底子比较薄弱,也包括我们的体系学习力的欠缺。我们开始做启辰这个品牌可以说是推开了一扇窗,在启辰品牌开发过程中,我们研发本土人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们对于技术的整合和嫁接转化的能力得到了快速的成长。我经常跟我们的启辰研发团队交流,他们认为在启辰的开发过程中虽然非常辛苦,但是的的确确对自身的成长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不仅仅对东风日产如此,本土供应商带动的成效也是非常显著的。启辰品牌的供应商体系占到了50%以上。应该说启辰品牌对我们核心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去年启辰是第一个完成了销售超过10万的品牌,从启辰品牌来看,我们的现金流也是非常健康的,拥有一定的盈利能力。一定的市场份额和一定的盈利能力,说明东风日产已经进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所以合资自主的这种做法在目前来说,特别是对于东风日产这样的合资企业来说是一个比较现实,也是很有效的培养人才、培养核心自主能力的途径。

主持人:刚才李春荣说的话题是我特别关注的话题,春荣总刚才讲的是概念性的,我想把这个问题简单化。请四位老总谈一谈最近三年之内你们认为该不该开放?能不能做一个特别直接简单的回答。

周先鹏:我个人观点是最近三年之内还不宜开放。

主持人:五年呢?

周先鹏:要跟发展的态势联系起来看,三年我认为还是比较谨慎一些好。

李春荣:开不开放是一个商业问题,一个买卖问题。首先我不开放违反了WTO吗?没有。关于投资一般规定违背了吗?没有。所以第一个问题是能不放就不放。第二个,能缓放就缓放,不着急,搞个10年、15年,别听别人忽悠。如果实在要放,那就先从商用车放,放完了商用车然后再放乘用车,真正要说一个时间表,我估计10年以后。

主持人:大家讨论股比开不开放,实际上是看看中国汽车抗风险的能力有多强。我也同意不应该开放,如果真的开了,像您这样的品牌能不能扛住风险?

李春荣:如果真的开了,也不见得一下子就出现冲垮的现象。比如说北京现代,包括东风日产,即使股比放开,无论是现代还是日产,也不至于说像北汽集团,像东风集团要股比,要估计他们也不会同意。

李峰:股比开放像一个阀门,不一定,北汽股比已经变了,怎么个变法?它是两个伙伴之间商量,国家不一定要一刀切,商业要互动。

主持人:您在管理三个企业的时候感觉到有差异了吗?

李峰:完全不一样,北京奔驰50对50之前,北京现代和奔驰也不一样。一个是德国公司,一个是韩国公司,都是50对50,管理也不一样。

孙晓东:我这边牵扯到的比较小一点,但如果谁都是这个样子,我们也不可能把沃尔沃给拿下。所以对于我这种工作的范畴来讲,其实跟我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们没有股比的问题,我们担心的是你去买人家的东西的时候,他不给你百分之百的股份。当然从纯正的商业和投资的角度来讲,你要能够保证投资的自由化。这种开放可能会激起更强烈的自主品牌奋勇向前的激情。

主持人:今天四位老总都贡献了特别独到的观点,谢谢各位老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