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时光咖啡馆三联店的闲逸时光

文·摄影/张阿泉

  记得是1998年深冬,我在北京访书小住,经常与好友贾广鑫去北大东门附近的雕刻时光咖啡馆消磨长夜。雕刻时光是台湾人庄崧冽(昵称庄仔)开的一家咖啡馆,隐于小街深处(记得是海淀区成府街45号),青石台阶、圆顶小门,门牌很像电影场记板。室内空间不算大,但富于雅趣,有低调的背景音乐飘荡,有固定在墙上的原木板书架,各种预告、食单都是用粉笔书写。
  矮桌、台灯、画册、唱片、书籍、咖啡、电影、心事……雕刻时光非主流的边缘气氛,创造出一种脱离尘俗的气场,让人悠然沉浸于闲谈、阅读、倾听和发呆。
  店名灵感来自苏联名导
  1998年的雕刻时光,每逢周二和周四就会放映一些诸如基耶斯洛夫斯基、侯孝贤、塔可夫基斯等名导的电影。而雕刻时光这个店名,也源于苏联名导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一本同名回忆录《雕刻时光》。
  雕刻时光咖啡馆的广告词是:“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这句话出自一个维也纳艺术家之口,在摄影集《打开咖啡馆的门》(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4月版)中可以查到出处,原话如下:“我不在家里,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这种俏皮说法,表达了艺术家对咖啡馆痴迷程度,当然也显示出艺术家的悠闲。
  重逢雕刻时光
  1998年深冬过去之后,我没有再访过北大东门附近的雕刻时光。后来听说这家极富特色的咖啡馆在城市扩张中被拆迁了。
  2004年12月,我带队赴京采访西北美食经营专家贾国龙。采访间隙,他带我们内蒙古卫视《蔚蓝的故乡·顶级探访》摄制组到北京香山买卖街50号的一家咖啡馆吃晚餐,我发现这里就是当年熟悉的雕刻时光,颇有老友重逢之感。
  连锁后的雕刻时光,装饰风格仍然走古朴怀旧一路,惯用原木材质作屋顶,垂挂着暗绿铁罩子灯,音乐舒缓玄妙,有满架旧书供客人取读。其店标是一个慵懒大眼猫头。店内的饮品、食品标价不菲,但也确实可口,比萨好吃,蔬菜汤也好喝。
  2005年夏天我在北京客居,曾邀中央民大青年舞者陈寅一起到雕刻时光魏公村店小聚。该店在北京理工大学南门临街二楼,门面小而内里大,木桌子加台灯,带红帽子的侍者和闲散的消费者大多是大学生、研究生,或聊天调情,或上网浏览,或看书写字,或闷头发呆……各有所爱,互不相扰。
  不久前,我去三联24小时书店体察夜间营业情况,夜半曾提书到书店二楼的雕刻时光小歇翻书。同步不打烊的雕刻时光三联店全天候营业,目前已成为首都休闲文化的地标。
  咖啡馆的意义也正在于斯:“让时间、人和情感在此驻留,留下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