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释义—

城下之盟 [chéng xiàzh méng]

敌军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五年》: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

楚宋交战,宋人害怕,派华元在夜里潜入楚营,登上子反(楚军主将公子侧)的床,把他叫起来说:“我们国君派我来把宋国的困难告诉你,说:‘我们国家的人已经在交换孩子杀了吃,劈开尸骨烧火做饭。即使这样,兵临城下被逼签订的盟约,就算让国家灭亡,也不能答应。如果你们撤离三十里,宋国就一切听命。’”子反见宋人这么厉害,就与华元定了盟誓,并报告了楚庄王。楚军退兵三十里,宋国与楚国讲和。

品读—

春秋无义战,诸侯国争霸战争激烈残酷,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经常用武力来征服其他国家。一些小的诸侯国如宋国等,在强兵压境的情况下宁愿国家灭亡,也不签订屈辱的和平条约,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

自古以来,中国就不是一个崇尚武力解决问题的国家,即使是被称为“兵家之祖”的孙子也一贯秉承“其下攻城”的原则,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楚庄王同样认为:“止戈为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于是在与宋国交战占有优势的情况下,讲和撤兵,也在诸侯国中赢得了威望。

提示—

自近代鸦片战争至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的残酷侵略下,软弱的清政府逢战必败,缔结屈辱的城下之盟。落后就要挨打,城下之盟也是一个明证。

总顾问:著名学者、省社科院副院长、博导 刘玉堂

本期专家:省社科院楚文化所助理研究员 黄莹

主持人:记者 别鸣

作者:别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