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止广东,各个省份都要争做改革的排头兵,争相参与这场“锦标赛”。

广东再次成为改革排头兵。

6月23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重点报道《广东攻坚正当时》,推介广东这一“排头兵”在全面深化改革上率先起步、先行先试的种种举措。无论是试点司法体制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地方债自发自还这些“国字号”任务,还是社会治理织网工程、智慧城市建设、营商环境改善这些“岭南田”任务,广东改革浪潮的律动一如既往。

第一张股票,第一波下海经商潮,第一批崛起的外贸企业,广东总是走在全国的前列。排头兵的历史地位,一方面与其沿海的区位优势、重商的传统文化、敏锐的开放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是渐进式改革“先试后推”的必然节奏。然而,世易时移,全方位的开放格局让各地区位皆有所长,思想与文化也普遍活跃起来,重要的是,涉及所有制、外资的“敏感领域”多已定型,相对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更需要看准方向、深水攻坚。

这就要求,不止广东,各个省份都要争做改革的排头兵,争相参与这场“锦标赛”。

现实中,一些地方习惯于“等、靠、要”,有了优惠政策,一个比一个积极,事关GDP增速,一个比一个来劲。然而到了具体的改革措施上,却又畏手畏脚、踯躅不前。有的觉得,改革主要是先进地区的事,形成了经验我们再推广。有的认为,自己一厢情愿往前冲,可能不划算,忙中出错可能有风险、会挨骂,即便出了成绩一二,对于增长、税收、民生也很难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后发地区重发展、轻改革的代表性想法。

其实,这些想法颇为短视。改革走到今天,大的方向中央已经明确,剩下的就是靠各个地方一块一块地啃硬骨头。拿简政放权来说,放开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取缔不合法的非行政审批,这还需要向谁看、向谁学吗?即便是带有探索性质的任务,比如金融支持三农,民族地区教育与文化,也得主动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先干起来再说。

至于改革的成本与收益,需要算长远账。当年广东放开民营经济,不也冲击了一部分国有企业吗?但是,收获的却是竞争带来的无限活力。越是落后的地区,未改革的僵化体制越容易诱发寻租的腐败,越容易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相反,推进改革与结构调整,即便造成一时的增速回落、税收减少,长远来看则将收获更清明的政治、更繁荣的民生。这正是中央领导反复强调的“显绩”与“潜力”的关系。这个账,主官们必须“拎得清”。

改革,不仅不能等着战友往前挡子弹,还得主动作为、主动向前冲。中央一声令下,每一个省份、每一个地市、每一个区县,都得遵循决策部署,积极打好这场攻坚战。以往我们反思增长领域的“锦标赛”,常常忽略了改革领域的“锦标赛”。如果通过顶层设计,以更为有效的激励措施,以更为公允的政治奖励,唤醒各级官员全面深化改革的冲动,又何愁壮士断腕不会争先恐后、中流击水不会一往无前?

(洪乐风,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邱天人)

(原标题:洪乐风:深化改革,目光为何再投向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