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整个事件中有着远比“枪手”多为农村大学生更值得关注的疑点。

替考“枪手”竟是大学生。

河南杞县替考事件仍处于调查阶段,据相关人员透露,替考的“枪手”多为急需用钱的农村大学生,且学习成绩优异。报道还援引了杞县一位王老师的慨叹:“这些品尝过高考艰辛的农家子弟,本应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却在金钱面前拿自己的诚信去冒险,甚至面临着开除大学学籍的处分。”

参与替考的“枪手”多为农村出身的大学生,这一信息在网络上迅速发酵,进而引起网民意见的分化与激辩。很多网民将批评的矛头指向“枪手”的身份,说“大学也改变不了中国农民的劣根性”,云云;而也有人指责批评者断章取义,把本应指向雇主的愤怒发泄给了“枪手”。

网民的激烈争论,将这起公共事件引向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区分,甚至也触及了由来已久的城乡差别,而这,显然是一种误导,并非讨论替考事件的关键所在。举凡公共事件的讨论,应该遵循基本的理性和是非,而不该以出身城市或农村来进行判断,刻意强调替考大学生的农村身份,未免有身份歧视的嫌疑。

一者,目前披露的“枪手”多为农村大学生只是一个模糊笼统的说法,缺乏具体的数据支撑。已查实的127名替考者中间,究竟多少人来自农村?又有多少人来自城市?这些大学生到底是出于何种目的铤而走险?凡此种种,若无具体信息,很难得出农村大学生更有可能做“枪手”的结论;相应地,对于农村大学生的批评,也就很难立得住脚。

再者,即便“枪手”中间确实有不少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相关的批评也应该就事论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应该扩展到对整个农村大学生群体的声讨,更不能据此拿农村大学生的素质、品德来说事。这种随意的泛化倾向,不仅是对一个群体的伤害、妖魔化,也可能忽略乃至放过真问题,而流于浮躁、虚泛的口水。

高考舞弊问题,一直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媒体此番曝光了湖北、河南的替考事件,与其说是揭露出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不如说只是掀起了高考舞弊的一角。其中有着远比“枪手”多为农村大学生更值得关注的疑点。

比如,一向号称最严厉的高考,何以在替考组织者那里,脆弱到了基本上毫无障碍的地步?诸如指纹识别系统、身份证识别仪,以及人脸识别技术等等,为何没能发挥作用?这中间又有着怎样的玄机?对此,有关方面理应深刻反思,检讨以往的唯技术论,真正扎牢篱笆,而不是听凭高科技设施成为“牛栏关猫”的摆设。

又如,有媒体报道,被替考考生多来自当地有关系有钱的家庭,不少都是领导的孩子,这样的信息是否应该刨根问底,彻底查清替考事件中的需求方,并严厉问责,从源头上斩断高考替考的生态链条?

还有,替考事件涉及方方面面的环节,在这条灰色链条上,又折射出着怎样的地方政治生态?特别是,出现在央视节目中那位女性“神秘人物”,据报道系杞县教体局的一名负责人,那么,有必要追问一下,这名一手托起买方与卖方的负责人,到底是初犯还是惯犯?她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权力背景?

可以说,这些问题才应该是这起替考事件更触目的看点,必须一追到底。绝不能像以往一样,只是惩罚几个已经被曝光的“枪手”、“被替考者”以及“中间人”就了事。必须明白,不铲除滋生高考舞弊的土壤,则不可能真正廓清风气,还高考以公信力,还其他考生以公平公正。过度强调农村大学生替考,跑靶了。

(胡印斌,媒体人,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邱天人)

(原标题:胡印斌:不必刻意强调高考“枪手”的农村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