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马泽尔与陈佳峰携手亮相东艺。演奏结束后,陈佳峰将观众送上的鲜花献给马泽尔,大师谦虚地摆手,将鲜花让给新人。 本报记者 戴焱淼摄
  虽然距离那次在东艺与马泽尔同台演出已经过去了两年,青年小提琴家陈佳峰对当时发生的一切仍然感到历历在目。这位本报2012年“上海文化新人榜”的上榜新人,正是在本报和东方艺术中心的联袂推荐下,获得了与马泽尔合作的机会。昨天,身在英国的他接受记者越洋采访时,回忆第一次见到马泽尔时的情景:
  “我是在休息室里把‘柴可夫斯基协奏曲’拉给他听的。他听完一直夸我好,说就这么拉。他自己也是小提琴家出身,但他从未用言语来指导我,都是用眼神和肢体动作,让我深受启发,带给我灵感。排练和演出的时候,他也是用自己强大的气场来带动我,好像一位武林高手,一直在背后给我发功,把他一辈子对音乐的感悟都传递给我,让我感受到他巨大的能量,带给我一种安全感。
  “能和大师合作,我当时很难相信这是真的。但是他很亲切,没有丝毫架子,很多时候就像我的爷爷一样,在休息室和我拉家常,问我的学习情况。只是当我想到他身上的光环,会一下子感觉神圣起来。
  “有人说他脾气不好,但我没有觉得,这可能是因为他言语不多的关系。我也是内向的人,我不能说很懂他,但我喜欢他。他通过音乐传递内心的感情世界,把自己几十年的人生感悟都通过指挥棒来告诉世界。这是多么沉重的指挥棒啊!他的音乐是深刻的、内在的,所有的力量都是发自丹田,一点儿也不哗众取宠。每一次的诠释也不同,都是一段新的旅程。
  “本来想有机会一定要争取再与他合作,可是一切都来不及了。马泽尔大师,愿您一路走好,今后每一次演奏‘柴可夫斯基协奏曲’,都是我对您的思念。” 本报记者 邵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