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内.com

《人民日报》发表《让和平永驻人间—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百年之际》以及《新的“中拉时间”开始了—记习近平主席访问拉美四国并出席中拉领导人会晤》。

昨天,中央媒体各自播发重头稿件。新华社电稿《新的“中拉时间”开始了—记习近平主席访问拉美四国并出席中拉领导人会晤》刊登在《新华每日电讯》及各大机关报上;《经济日报》头版发表“钟经文”署名文章《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并获《人民日报》同期摘要;沿着高调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的思路,《解放军报》再由“解辛平”出面,写就《新的历史征程的强军脉动 —写在全军“战斗力标准大讨论”深入开展之际》。

驳“一战重演论”

这篇由任仲平写的《让和平永驻人间—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百年之际》同样以祭日作为切入口,探索未来世界走向:“一战爆发百年之际,正是中国这个东方大国昂首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之时。国际上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出现复杂声音,有人拿出裁剪好的欧洲一战‘截图’来套今日亚洲,暗喻中国是地区不稳定的根源;有些人直截了当地将今天的中国比作当年的德国,用‘新兴大国必然与守成大国发生冲突’的历史观来定义中国发展的路径;日本领导人更是借此攻击中国,以掩盖其突破和平宪法、重新武装的真实目的……一战带来的教训,究竟该如何汲取?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究竟是和平的正能量还是负能量?当今世界,究竟是更稳定、更安全,还是更动荡、更危险?中华民族‘史无前例的伟大复兴’,究竟会给人类梦寐以求的持久和平带来什么?”

根据任仲平所述,“一战对中国近现代史、社会思潮和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形成了至深且广的影响,为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思想政治基础”:“伴随着十月革命的炮响,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对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的探索也因一战而变。帝国主义野蛮争夺和血腥战争的惨烈后果,显露了‘欧洲模式’的局限性。由西方文明造就的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失去原有的光彩……第一次世界大战让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价值产生的这种怀疑,是他们由信仰民主主义到信仰社会主义的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正是这种怀疑,推动了中国的仁人志士去探索挽救中国命运的新途径。”

说古是为了论今,《人民日报》的用意在于批判“一战暴露出的霸权争夺、零和博弈等旧观念仍未退出历史舞台”。于是,两个多月前《法制日报》上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董春岭之论被《人民日报》引用:“一些学者与政客炮制出‘一战重演论’,把中日关系与一战前的英德关系相提并论,把当前的东亚局势与一战前的欧洲局势联系起来,暗示中国崛起将打破地区与国际秩序,把世界带入另一场大战的深渊。这种牵强附会的类比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利用国际舆论对和平的期盼,将对战争的担忧与矛盾的焦点引向了中国。‘一战重演论’正成为‘中国威胁论’的又一个翻版。”

分析“悲观”之源

虽然中国领导人和中央媒体曾在多个场合反驳“中国威胁论”,但由《人民日报》出面,以一战为历史教科书,直接否定“均势”和“绝对安全观”的当代价值,尚属首次。结合《新的“中拉时间”开始了》,这充分体现出本届高层在国际舞台上谋求话语权的“进击”姿态。

文章写道:“今天的世界,正处于一个由单极向多极过渡的新时期,欧洲的历史经验再也不可能成为唯一解释现实问题的‘黄金定律’。尽管如此,自19世纪逐步建立并被视为全球通行的‘西方标准’,不可能痛痛快快地‘退位’。特别是美国,甚至不再满足于均势,开始追求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绝对安全’。在他们的眼里,目前美国所享有的相对优势绝对不允许任何势力加以改变,美国的统治地位绝对不允许任何一个国家撼动,为了保持这种‘绝对安全’,甚至不惜使用一切手段,遏制可能挑战其地位的力量。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会招来如此多的质疑、敌视和围堵。面对‘另一条道路’朝气蓬勃的发展,近20年来,西方或是故意夸张‘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或是刻意强调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个国家的崛起没有引发战争’;或是反复渲染‘国强必霸论’。这些舆论攻势甚嚣尘上之时,正是中国快速发展,并通过北京奥运会、汶川抗震救灾显示出制度优势的时候。观点中所暗含的意识形态偏见,成为多种多样‘中国威胁论’的思想基础。”

任仲平进一步定义西方之“悲观”源于“中国的出现,从根本上颠覆了他们的历史逻辑”:“有外国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国际关系史上所谓的‘大国悲剧’大多发生在欧洲,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只是地方性理论。但美国和西方却把这地方知识视为普世的真理,并且在实践中十分相信。从本质上看,这源于西方对一个不得不分享其主导权的多元世界的悲观,源于西方对其历史模式不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悲观。当旧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不复存在,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十几亿、几十亿人口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力量和国际体系的正能量。这是百年历程最为激荡人心的变化,也是一些西方守成大国不愿面对的变化。”

防止“战争预言的

自我实现”

《让和平永驻人间》的后半部分回到亚洲,向全世界发出警告,“用一战的历史经验‘套解’今天的中国,掩盖了真正应当从这场大战中汲取的教训,它有可能带来两个危险”,其一是“有可能让人们忽视日本右倾思潮的复活”,再者导致“战争预言的自我实现”。

按照任仲平解析,“一战的教训告诉我们,认为战争不可避免的观念力量极为强大,它会一步一步地把对立方引向战争的深渊”:“它看上去似乎是在提醒人们对战争做好准备,实际上却是在增加战争的必然性。‘有关同中国的冲突不可避免的观念可能会产生自我实现的后果。’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分析为什么一战不会重演的原因时,这样提醒世人。”

“一战也不是亚洲目前局势的一面镜子,”中共中央机关报宣布,“今天的亚洲,没有一战前的列强争霸,多头并进的区域合作在不断深化,无论是投资、贸易、人员流动和文化交流都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正是亚洲新兴市场国家进步的30多年,这不是巧合。中国给亚洲带来的不只是经济效益,更有和平红利,已经成为亚洲和平发展的重要引擎……我们有信心、有勇气、有智慧开创大国崛起的历史新篇,以‘和而不同’的中国梦为世界开辟和平发展的光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