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谈法学就业遇冷

上海自贸区青睐

复合型法律人才

早报记者 韩晓蓉

《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法学专业因就业率、月收入较低而成为就业“红牌”专业,并连续七年上榜。上海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与此同时,自贸区需要大量法学法律类人才,那么高校是否需要设立专门的“自贸区专业”?

近日,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解读会上,复旦大学高级律师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上海自贸区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龚柏华称,高校曾一窝蜂设立过WTO专业,后来慢慢弱化。如今对接上海自贸区,接受过通识教育、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法学人才最受青睐。

可借鉴澳人才培养方法

8月2日,在财经大学举办的解读会上,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等对上海自贸区人才培养提出了建议。

“法学作为长线专业,有统计显示,至今连续三年就业率排全国倒数第二,这引发反思,是社会不需要这么多法律人才,还是我们大学的培养不对路?” 上海法学会自贸区法治研究会会长、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郑少华忧虑道。

郑少华建议,在法学院的课程设置中要强调复合性,这类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以澳大利亚法学法律人才培养为例,澳大利亚的大学通常学制是三年,但是在悉尼大学和墨尔本大学的法学院,至少要学五年,而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复合型法律人才相当抢手。

读法律不一定要做律师

龚柏华表示,法学教育目前的教育方法的确远远落后现实需求,法学类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是现状,但法律人才的供应却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对于一线名校而言,毕业生存在的就业压力较小,但是对于法学法律类毕业生而言,高校在培养时就应该拓宽培养的路径,进行通识人才的培养。

龚柏华建议,毕业生,并非学法学、学法律就一定要做律师,只要具备国际化和法律化的知识和实践,可以适应自贸区的要求,就可以在上海自贸区里有用武之地。

高校是否需要设立专门的“自贸区专业”?龚柏华坦言其实不必拘泥于形式,当年中国刚加入WTO时,高校中也一窝蜂设立WTO专业,后来慢慢弱化。对接上海自贸区,接受过通识教育、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法学人才最受欢迎。

目前上海部分高校都有为自贸区的高级法律人才进行“量身定制”的培养措施,比如上海财大针对应届毕业生开出了“自贸区高级法律人才培养项目”;上海外国语大学则聘用外国法律专家提供全英文法律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