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9月9日电 美国厄勒姆学院(Earlham College)政治学客座讲师彼得 哈里斯(Peter Harris)近日在《国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杂志撰文,就国际社会上提出的将乌克兰变为俄罗斯与西方阵营之间缓冲国(buffer state,指在两个敌对大国之间起缓冲作用的小国)的提议作出分析。文章认为,想要把乌克兰变成一个政治立场中立的缓冲国在操作上困难重重,俄罗斯和西方国家愈发紧张的关系会难以让乌克兰保持中立,乌克兰未来要如何走,或许更应听听乌克兰人民的声音。文章编译如下:

过去几周,把乌克兰变成一个“缓冲国”的提议已被多次提出。这种提议认为,俄罗斯对东部的北约(NATO)和欧盟心存恐惧是很正常的,为了打消俄罗斯的恐惧,也为了从整体上减少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紧张的地缘政治水平,把乌克兰转变成一个既不属于俄罗斯控制、也不受西方国家影响的永久中立国是有道理的。

由于这一提议声称要消除俄罗斯与西方社会分歧的直接原因,或许能够得到一些人士的响应。但想要把这一提议付诸实践却困难重重。问题当然在于乌克兰的领导人以及乌克兰人民可能都不愿意生活在一个缓冲国里。

老实说,谁又愿意活在一个缓冲国里呢?根据定义,缓冲国是指一个在地理位置上位于两个互不信任的、敌对的国家或集团之间的政治实体。从敌对阵营的角度来看,缓冲国是很有吸引力的,因为缓冲国为它们提供了战略深度——就是说,缓冲国的领土能够让敌对双方的武力保持一定距离,让双方都有时间来组织军力,对对方发起的侵略行为作出回应。在一个危险的世界当中,被缓冲国包围是一件好事。

但是,在缓冲国里的生活可远没有在毗邻缓冲国国家里的生活那么好。生活动荡在缓冲国里是极为普遍的。在过去,大国会挑适合的时机,军事侵略那些持中立立场和领土完整的缓冲国(比如一战时的比利时,一战二战之间的波兰或者19世纪的阿富汗),这些大国卷入缓冲国的国内政治也是常事。为了发挥缓冲国的作用,那些希望利用缓冲国的国家不希望缓冲国对它们产生威胁,而要作到这一点,它们就必须要对缓冲国进行持续的监控和干涉威胁。由于英国和美国曾经采取的手段让伊朗一直一蹶不振,伊朗人至今仍然对英美怀有巨大的怨恨之情。

当然也有例外。在冷战时期,尽管芬兰、瑞典、奥地利都没有与东方或者西方阵营结盟,但它们都相对安全。瑞士更是数个世纪都是持中立立场。虽然如此,但至少乌克兰的人民会去了解解缓冲国到底是什么意思,并且决定生活在一个停火区并不是他们想要的我。更好的作法是,乌克兰可能会作出合理推断,加入一个强大的联盟,并且获得能够保护自己免受侵略的国防手段。更有可能的是,乌克兰不同派系人士可能仍然对乌克兰的未来有不同看法,拒绝接受通过保持中立来保证自己国家和平与安全的方法。因而,把乌克兰变成一个缓冲国的提议不太可能在乌克兰国内成为一个受到广泛认可的方法。那接下来要怎么办呢?

斯蒂芬?沃尔特(Stephen Walt,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国际关系著名学者)以及其它支持乌克兰成为缓冲国的人士所提出的论据背好像是在暗指说,在受到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乌克兰不得不保持中立。反过来,这也需要对乌克兰国内的政治进行干涉,这些干涉可能会产生人们不想看到的结果,英美把伊朗变成缓冲国的经历已经是前车之鉴。即使俄罗斯和北约有影响力让乌克兰不同派别的领导人就乌克兰问题达成协议,但是保证协议的稳定性需要持续甚至可能是昂贵的维护。

确保力量平衡的逻辑很可能意味着乌克兰应该接受自己的命运,以为了欧洲安全这一高尚的理由牺牲自己,成为东方与西方阵营之间一个中立的缓冲国。但是,在一个自决原则仍然重要的世界,并且考虑到乌克兰人民切身体会到的强烈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为平衡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的力量创造条件并不会那么容易。如果乌克兰人民坚持要对自己的未来发声,不要感到吃惊。

(责编:邱天人)

(原标题:美媒:乌克兰能够成为一个缓冲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