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如何让每一个环节阳光透明,百姓心平气顺,干部清白坦然?“我们的‘武器’是对流程化管理和电子化监督进一步创新。”绵阳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这套创新后的“制度+科技”组合拳真这么管用?10月13日,记者带着疑问走进了该中心。

本报记者 张雨 文/图

风险防控:“庖丁解牛”细分采购流程

当天上午10时许,一位投标人正向该中心受理科工作人员咨询采购文件事宜,希望提前拿到文件。但由于当时采购文件正在编制中,也还未走完应有的审批程序,工作人员细致给其解释了原因后,该投标人满意而去。

转过头,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位投标人晚上要赶回西安,所以想早一点看到采购文件。我刚才告诉他,按照我们中心精细的流程化管理,采购活动中的每一步都必须以上一步骤的完成为前提,制度固化了标准,对每一位投标人都公平。”

随即,他铺开了一张政府采购流程图。记者看到,该图将政府采购一系列流程从最初的受理采购计划、编制采购文件等,到最终的采购结果公告及资料归档,一共详细划分出28个环节。每个环节都由不同的科室负责,还详细标注了把关要点、工作要求、办理时限、经办负责人等等,虽然流程较多,但却环环相扣,一目了然。

“这是在流程管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核心思路基础上,更细致地对政府采购活动每一段进行了流程再造,在大流程中再镶入小流程。”该中心负责人介绍,如“庖丁解牛”一般,将复杂的政府采购更细致地分解为无数小段,分权管理,进一步防止风险。

例如其中一环节中的一个小项:编制采购文件。仅仅是对文件的资格条件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就必须过五道关卡:工作人员制作文件、采购人把关确认、相关科室负责人检查、分管领导审核、文件上网发布。“更为细致的‘关卡’,就是再一次增加了许多双眼睛;更多人负责各个环节,也进一步降低了廉政风险。”一业内人士如此评价。据了解,该中心还梳理出每一个环节的廉政风险点,按照风险发生几率和危害程度,确定了与各科室相对应的风险等级,实施分类风险防控管理。

电子监督:让“猫腻”无处遁形

不过,除了内部细致的“分权”外,在外围,进一步广泛接受监督,更是一个部门自信的表现。

该中心的交易电子系统搭建了“行政监督平台”,将交易的关键环节、重要时点、重要内容同步传输给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和监督部门,“例如,绵阳市监察局对接了这套电子系统的端口,他们的工作人员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就可以看到受理前台、项目开评标过程等情况。”中心监督科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信息披露的充分、准确、及时,是控制政府采购执行风险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但该“自成一套”的风险防控体系并不止于此,如同对流程管理的再造一样,他们还在探索和创新,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防控风险。

采购科工作人员打开电脑,向记者展示了一套准备接入绵阳市政府“云平台”办公系统的“政府采购电子模块”雏形。“初步方案已形成,待建成以后,绵阳市市级预算部门的政府采购流程—申报采购计划、审核预算、下达采购计划,网上审核合同,验收备案等将全部通过网上进行。届时,绵阳市级政府采购项目将更加便捷、高效,信息更加公开,更加及时、主动地接受来自外部的监督。”

据介绍,自去年12月采购中心纳入交易中心以来,在“制度+科技”创新模式下,以前政府采购案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依法进行招投标活动,核心就是不断创新各种手段,来保障交易依法进行,也才能打造出更加公正高效廉洁的交易环境。”该中心负责人说道。

作者:张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