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在北京举行的第24届中国新闻奖和第13届长江韬奋奖颁奖报告会上,20名从事新闻采编工作30年以上的资深新闻工作者代表受到表彰。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版权局)局长、党组书记朱夏炎获此殊荣,他也是我省唯一获此荣誉的新闻工作者。

长期奋战在新闻采编一线

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朱夏炎大学毕业后进入河南日报。初出茅庐的他,激情满怀,文笔锐利,勤奋多产,很快便崭露头角。

1983年,郑州长途汽车站接连发生恶性案件,朱夏炎克服困难险阻,深入采访调查,写成《郑州火车站究竟是谁家天下》。这篇报道登在河南日报一版上,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后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二等奖。此时,他当记者才一年多。

此后他不断有好作品见报,并获得全省和全国各类奖项。其中,1992年采写的《“亚细亚”商誉价值一千二百万》,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1996年,37岁的朱夏炎通过高级职称评审,成为当时国内最年轻的高级编辑之一。

担任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领导后,朱夏炎仍然奋战在新闻采编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每逢重大战役性报道,他总是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近年来,他策划组织了许多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如构建中原经济区、“九论十八谈”、产业集聚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大招商招大商、南水北调工程等,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

从业33年,仅中国新闻奖朱夏炎即获得过11次,其他全国和省部级奖项更是数不胜数。

朱夏炎既是杰出的新闻人,也是优秀的传媒经营者。担任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要负责人期间,在他的带领下,集团成为全国省级党报集团第一方阵的排头兵。他也获得许多荣誉、头衔: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经营管理人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物,等等。

先觉先行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迅猛发展,对传统媒体构成严峻挑战,深刻改变着传播格局。在这个问题上,朱夏炎可谓先知先觉。早在2006年,朱夏炎应邀在清华大学讲学时,就提出“死的是纸,活的是报”的著名论断。2008年全国“两会”上,他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又提出一个观点:抓住网络现在,把握文化未来。

在他主持下,2005年河南日报与河南报业网(后并入大河网)联合创办“焦点网谈”栏目,成为运用互联网思维办媒体的范例。该栏目创办一年后就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是网络媒体中的第一个中国新闻名专栏。

任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后,朱夏炎一直在思考媒体改革和融合发展。今年10月他主导打造了河南大象融媒体集团,运用互联网思维,对局属各单位运营的新闻门户网站、音视频网站、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IPTV(网络电视台)、手机报、手机台、官方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业务进行整合。集团融入传统媒体1个广播频率、1个电视频道和东方今报、魅力中国杂志,形成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图书、新闻门户网站、音视频网站、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报、手机台、官方微博微信、客户端,构成形态丰富、品种齐全的“党字号”全媒体布局。

东方今报记者 王秋欣

河南电台记者 联合报道

(原标题:资深新闻工作者代表在京受表彰 朱夏炎为河南唯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