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洞村村民在地里起姜。

  每个村组有专门的协会联络人,做好客商与姜农的对接工作。
  根据长期合作的经销商历史订购量,制定来年白姜的种植规模。
  不再一味追求数量,在有计划种植的前提下,把好质量关。
  本报记者 刘佳 文/图
  三年前,受全国供求关系影响,加上本地姜农盲目增产,沐川杨村乡的白姜一度出现滞销;两年前,当地协会有意开始引导姜农,按照市场需求量来种植生姜,杨村白姜价格开始回升,涨到了约5.6元/公斤;今年,杨村乡的白姜再次丰收,价格达到8元/公斤左右,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6000吨白姜已有买家
  11月初,记者来到沐川县杨村乡龙洞村。在一片绿油油的坡地上,一派繁忙景象—不少姜农正在起姜,起好的姜用水冲洗后,再用编织袋装好,堆放在水泥村道边,白里透红的鲜姜格外引人注目。随后,农户们将白姜搬运上货车,向城里进发。
  “今年我种了大约25亩白姜,预计总产量24至25吨,早在十几天前就与一个自贡的经销商签了订单,今年生姜俏,按照4元/斤收。2012年,市场行情低迷,最低卖过5角一斤,还没得人要,比起那时候,现在的价格翻了8倍,订购的电话还响个不停。”龙洞村一组的姜农韦金全告诉记者。
  11月3日一大早,杨村乡生姜协会会长毕凤才就接到不少客商的电话,了解今年杨村的生姜行情。不一会儿功夫,毕凤才就给3位姜农联系了买主。
  “杨村的白姜主要用来做种姜,今年全乡白姜预计产量在6000吨左右,目前近一成白姜已经通过预定落实,最远有来自福建的订单。”杨村乡产业办主任黄安军说。
  昔日销路难,今日为何俏?
  多年从事种姜经销生意的乐山市井研县王村镇商户陈元兵告诉记者,去年白口姜种收购价在5.4至5.6元/公斤,今年几乎找不到这种价格,近期白姜收购价都在6元/公斤以上,最高可达到8元。
  市场价格走高,姜农赚了钱,不过杨村乡党委书记曹礼认为,市场行情起伏不定,不能将希望寄托在行情上。
  “从前年开始,吸取盲目扩种却不解决销路的教训,协会带领成员积极做好客商进村采购的引导工作,在每个村组协会都有专门的联络人,做好客商与姜农的对接工作。去年一年,通过协会对接,全乡没有滞销的生姜,今年预计能够按照预期完成销售。以后还打算分村分点、专人负责种植管理和联络外地客商,通过专人指导,主要保证种姜的品质和销路。”毕凤才说。
  毕凤才还提到,明年杨村乡的计划是,在稳定产量的情况下,搞好销售对接。“协会按照订购数量的多少,对客商进行了统计留底,根据今年的销售数量,来预计明年的种植规划,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生姜滥市。”
  毕凤才向记者展示了一组统计数据:2012年杨村白姜产量15000吨左右,收购价低到1元/公斤;2013年产量8000吨左右,收购价在5.6元/公斤左右;今年预计产量6000吨,目前卖到7至8元/公斤。
  “可见光有量不行,要发挥协会的指导作用,对生姜质量进行监控,保证品质的同时,规范产销环节。”毕凤才说。
  作者: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