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成龙、甄子丹……曾经明星辈出的香港“武行”,由于传统动作片的没落已然失去了生存土壤。随着内地影视崛起逐渐发展壮大的内地武行,也面临着行业不规范、欠缺保障等桎梏。在曾经烽烟四起的“幕后”武林,“武行”背后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辛酸。
  生存
  风光时日薪过万
  如今收入不如十年前
  在香港电影历史上,武侠、功夫片一直是最重要的一支。早年的香港影坛把出身武术行当的武师叫做“龙虎武师”,到后来,这一称谓逐渐变成了“武术演员”或“武行”。他们常以明星的替身身份出现,有时甚至男扮女装,飞檐走壁,摔爬滚打。遥想香港武侠、功夫片辉煌的上世纪60年代,刘家良的刘家班、于占元的元家班在当时已经是香港影坛地位不可撼动的武术指导团队。香港功夫片的辉煌时期李小龙的突然离世,胡金铨、张彻接连几部作品的票房失败,曾令功夫片一度进入低谷,直至80年代方才回潮。张鑫炎的《少林寺》掀起两岸三地的功夫热,元家班的大师兄洪金宝聚拢了一批专业人士成立洪家班,袁氏兄弟配合着洪家班,成龙、冯克安等人成立成家班。但之后,徐克等影人引领的新式武侠兴起又宣告着上一代的落伍。1995年,影评人列孚在《明报月刊》上发出“香港电影已死”的哀叹。彼时,香港的武行们无戏可拍,一部分转战东南亚,少数人游走于好莱坞,而大部分选择北上求发展。
  做过普通武行的香港演员钱嘉乐回忆,上世纪80年代,武术指导洪金宝给他开的底薪是一万五千元港币,哪怕受伤没法开工,一万五也照拿不误。在加入洪家班前,钱嘉乐还做过三年散工,收入依然可观,“那个时候香港电影电视市道都很好,我钱包经常是鼓鼓的。”香港导演陈德森则透露,如今的香港武行日薪不过千元,多的两千元。改革开放之后,香港剧组得以来内地取景,内地和香港的武术人才因此有了更多的交流。内地武行从此崛起,由于价格只有香港武行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内地武行逐渐成为了国内武行的中流砥柱。
  近年来,武行的收入在十余年间也上涨缓慢,内地导演、武术指导范冬雨认为现今武行的收入与付出明显不成正比,“上世纪90年代初,内地武行一月能拿到三四千,现如今,化妆、服装这块都涨钱了,道具都能拿到一万二了,武行却只能拿六千。”范冬雨感慨道,“这以后还有谁愿意干这行啊。”
  风险
  受伤率超50%
  保险公司不愿承保
  对武行来说,摔摔打打简直是家常便饭,受伤、失禁、肌肉萎缩,甚至是死亡经常会出现。功夫巨星成龙曾言:“我的每一块骨头都碎过。”
  17岁入行的香港导演陈德森表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武行受伤比率超过50%,当年的成家班也曾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医院里,永远有7张床位是为成家班的人留着的。”陈德森透露,当时为了面子,武行都只能硬着头皮真摔真打,即便像洪金宝这种顶级动作明星,时不时也会“裸着”上阵。有一次,一个武行站在高处迟迟不敢往下跳,洪金宝大喊:“你跳不跳?”武行还是不敢,洪金宝于是亲自做了这个动作,一跃跳下坐到地上,当场失禁。
  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许多武行的职业生涯迅速断送。直至后期,随着动作难度的加大,动作戏对武行们的要求越来越高,武行们才渐渐有了多加保护、避免受伤的意识。比如拍摄高空坠地的戏,所谓的地板实际上加了一层“榻榻米”,即下面垫了海绵、纸壳的地板,让武行不至于实打实的跌在地面上。当今,影视剧拍摄技术不断改进,但武行的风险并不小,意外伤亡事件仍时有发生。吴宇森的《赤壁》剧组曾酿成一死七伤的惨剧;内地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剧组也炸死过一名烟火师。
  近年来,武行人才流失严重,除了病痛、收入等原因,最重要的还是这个行业难以为从业者提供安全保障。很少有保险公司为他们承保。原因很简单:武行一定会受伤,这笔买卖不划算。作为甲方,剧组制片方为了节省开支,在明星和普通工作人员的安全保障上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差别对待。一旦出现意外事故,武行们索赔之路也相当艰难。香港目前已经有动作特技演员公会为武行发声,内地武行没有工会以及相对固定的组织,一旦发生官司纠纷,只能势单力薄地与剧组周旋。不少业内人士呼吁,应该尽快建立行业协会和动作演员福利基金。
  未来
  混出头太难
  想要“成龙”万里挑一
  2005年,动作片《杀破狼》引起很大反响,担任动作指导的甄子丹以硬朗、写实的武打场面征服观众。有声音称,这部影片有望让香港动作影片重拾辉煌,但之后的现实证明,辉煌不过是昙花一现,香港的动作片已无法回到那个黄金时代了。
  作为曾经的武行,成龙、洪金宝这些响当当的功夫巨星是香港动作片辉煌时期受益最大的一代。元彪、元奎等尽管后来未能更进一步,却也在影坛中有着颇高地位。程小东、薛春炜等武术指导也在行业中闯出天地,而在他们之后,从香港武打片走出的青壮派已经很少,除了甄子丹、钱嘉乐,已经鲜有新人能够独当一面。
  如今要捧出一个像样的动作明星或武术指导,不但香港几乎没有可能,在内地亦无成功范例。对此,出身洪家班的钱嘉乐的看法是:时代变了。“以前电影公司愿意花大价钱拍打戏,大家都非常拼命再做好一点,能做男主角,甚至导演,大家都有钱赚。现在成本都用到明星那去了,没有年轻人肯拼命了,觉得没前途。”
  放眼时下的内地武行队伍,业内人士称,十个武行,顶多出一个动作指导,当演员的更是万里挑一。张晋是一个成功案例,从袁家班走到幕前,更凭《一代宗师》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男配角,但由于人气等原因的限制,独挑大梁出任男主角的机会并不多。
  事实上,做武行跟运动员一样,吃青春饭,能摔能打的年数毕竟有限,而且长年累月的伤病造成的“后遗症”也为他们退休以后的人生埋下了隐患。“很多武行十几岁就出来了,但是没有想到长远,等到五十几岁,甚至三十几岁就摔不动了,有些人想要去开出租车,可是腰椎摔坏了,坐三个小时就坐不住,怎么开出租呢?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去大厦做保安、做管理员。”陈德森感叹这些武行窘迫现状的同时说道,由于当年的武行没有念过什么书,也没有存钱的概念,拿了日薪,要么吃喝一顿,要么小赌一下,钱就花掉了,“往往就这样过了一辈子。” (据腾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