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三月份在逛公园的时候沈世民认识了一位拉弦的师傅,聊着聊着便突发奇想,计划组织一个演唱团。平桥戏迷民间演唱团就这样在偶然之间成立了。演唱团比较开放,演出不收费,如果对戏曲感兴趣还可以加入。演唱一般都穿日常服装,乐器全部由团员自备。目前,演唱团已经发展了二十几名相对固定的戏友,累计在一些广场、小区内唱过200多场,受到中老年戏迷的喜爱。
  东方今报记者 雷萍/文 章继军/图
  为学戏学玩QQ 称“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
  演唱团里多是自由职业者和退休工人,常常是由团长沈世民事先通知各位戏友约定一个地方,大家带上家伙什聚到一起,痛痛快快地唱上两个小时。偶尔有路过的居民想唱两段,也能放开了吼两嗓子过把瘾,板胡师傅和锣鼓师傅都会全力配合。
  对于没有戏曲演唱基础的队员们来说,兴趣是他们聚在一起的红线,也是他们学习的动力。正如沈世民所说,“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打心眼儿里喜欢,学起来也就容易许多。沈世民告诉记者,小时候常跑去村里的戏曲“土班子”里玩,对戏曲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也正是这个兴趣,促使他牵头成立了这个演唱团。
  “除了兴趣,可能也跟天赋有关。”50岁的沈世民笑着说,带着些许得意。自去年组团起,开始一段一段学着唱,没有师父带,只跟着收音机和网络也学会了近四十段戏,最拿手的是《朝阳沟》。
  为了更好地向有经验的戏迷学习,沈世民还学会了玩QQ。在戏友的介绍下,他加入了一个戏曲交流QQ群。沈世民告诉记者:“QQ群里学和唱都更方便些,不过,就是没有在弦上唱提高得快。”
  王玉娥是最早加入演唱团的成员之一。她16岁的时候在农村跟着“土班子”剧团学过一年,不过后来剧团散了,她和剧团里的板胡师傅结了婚,就再没唱过。去年她自己花了一千多元钱为丈夫买了一个板胡,和他一起加入演唱团,“妇唱夫随”日子过得很是开心。王玉娥告诉记者,那时在电视上看到七八十岁的老太太还在上《梨园春》,想着自己总比她们年轻些,还有机会能学好多好听的戏。
  王家军跟王玉娥夫妇是邻居,也是小时候一起学艺的同学。他负责演奏团里的打击乐,去年花了三千多元钱买了大锣、小锣、板鼓、简板、铜钹,一个人耍五种乐器也很得心应手。他开玩笑地说:“若不是真爱,谁会花冤枉钱买这些个玩意儿。”
  丰富精神生活 也让更多的人知道豫剧
  “我们不指望这个挣钱,就图个乐呵。”王家军说。小时候学戏是为了挣钱糊口,现在自己做生意,练练打击乐也就图个乐。
  王玉娥告诉记者,平时做生意,店里的音响放的多是自己喜欢的戏曲,不忙的时候也会跟着唱一段调调嗓。参加这个演唱团,丈夫打板胡,还有其他乐器现场配合,演唱更加生动。不但唱得痛快,还能交到许多新的朋友,发展爱好之余还能交上一些知心朋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唱戏非常有意思,不爱这一行的人体会不到。”沈世民笑着说。情绪不好的时候,唱上两个小时心情就顺畅多了。沈世民家米线店的生意不温不火,他也不在意:“我现在也没什么压力,小买卖能维持生计就好,情愿不忙,不然就没时间唱戏了。”
  采访间,沈世民也谈起了他的忧虑,戏曲听众中老年人居多,演唱团成员的平均年龄也在45岁以上。现在的年轻人多数只对流行音乐感兴趣,越来越少的人来关注戏曲。沈世民说:“我们这样在广场、小区等人来人往的地方演唱,即使停下来听的人不多,我们也希望在自己快乐之余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种民间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