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毛庆 通讯员 陈孝政)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专家和美国、蒙古、日本和德国的同行组成“蒙古白垩纪植物”研究团队,在蒙古地区发现了一批一亿年前的三维立体裸子和被子化石。研究发现,这种立体化石是现生的杉木直系祖先。该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于国际古植物学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上。

参与研究的史恭乐博士介绍,与一般化石平面化的保存方式不同,这批化石是立体化保存,植物的样貌仍然栩栩如生。专家根据研究推测,一亿年前,该地区不像今天这么寒冷,反而温暖、潮湿,那里生长着最为原始的裸子、被子植物,后来,应该遇到了一场特殊的灾难,使得大批植物快速与空气隔绝,在沼泽地环境中被埋藏封存,形成了化石。而这批化石的所在地现在已经成了一个大煤田。经过了一亿多年沉淀,这些化石已经被煤化,是接近煤的“褐煤”状态,如果没有被发现,再过一段时间,它们有可能就彻底变成煤了,看不出原来植物的模样。

对于这批立体化石的研究还在继续中。史恭乐说,根据目前的发现,这批化石和现在杉木的果实非常相似,属于同一个家族的分支。杉木属是东亚特有类群,也是我国南方的常见树种。而早在侏罗纪、白垩纪时期,杉木的祖先遍布整个北半球。如今这个地区白垩世的地层已经成了一个大煤田。

作者:毛庆 陈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