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南阳人来说,一提起板头曲和鼓子曲,他们内心深处会泛起淡淡的乡愁。而中州筝曲,就脱胎于板头曲和鼓子曲。

名列中国四大筝派之一的中州筝派,上承汉唐遗风,下接明代弦索,既有古老中原音韵的遗存,还因其脱胎于河南板头曲和鼓子曲而具有鲜明生动的地域特色。

而从板头曲和鼓子曲发展而成的中州筝曲,也并非简单的剥离转换,而是经过一些古筝演奏家创造性地移植编创,才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筝曲形态。

东方今报记者 殷晓章/文图

“复活”的传统古筝

随着演奏者轻轻拨弹筝弦,一缕婉转低沉、余韵悠长的清音在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演奏大厅内弥漫开来。

这天是甲午年的小寒节气,上午11点,一些在河南博物院游玩的客人,来到了华夏古乐演奏大厅。

演出前,主持人首先介绍了部分乐器。他指着两架由架子、面板、琴弦等部件构成的乐器说,这是古筝。

而在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部工作人员赵培强看来,这不是一般的古筝,而是由华夏古乐团研制的传统的十三弦唐代丝弦古筝。

2013年,中州筝派申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时,赵培强负责撰写申报材料。

2014年12月初,中州筝派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赵培强告诉东方今报记者,与中州筝派(又称“河南筝派”)相关的乐器,除了华夏古乐团的两架十三弦古筝外,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存有传统古筝一架,中州筝派传人曹桂芬存有十六弦古筝一架。

这次,华夏古乐团演出的《诗经·小雅·鹿鸣》,其曲来自清代的《诗经乐谱》,节奏铿锵沉稳,意境优美。音乐戛然而止时,游客仍沉浸在天籁之音中。

这天,清越深沉的袅袅筝音,也让游客们感受到了中州筝曲的迷人神韵。

民间戏曲“三大件”

对于南阳人来说,一提起板头曲和鼓子曲,他们内心深处会泛起淡淡的乡愁。而中州筝曲,就脱胎于板头曲和鼓子曲。

在史书中,筝也被称为“秦筝”。早在东汉时期,南阳人张衡在《南都赋》中就有“弹筝吹笙,更为新声”的记述。

明代中叶,随着民间音乐“弦索”在河南等地的流行,筝作为其主奏乐器之一也成为河南人最为喜欢的乐器之一。

后来,弦索渐与流行于开封

小曲相融合,几经演变后,于清代中期发展成为说唱曲种——鼓子曲,并传至许昌、洛阳、周口等地,而在南阳邓州等地尤为盛行。

再后来,因河南曲剧俗称“小调曲子”,鼓子曲又称“大调曲子”。

而板头曲是流行于中原地区的民间合奏乐种,古筝与琵琶、三弦成为“三大件”,因主要在鼓子曲开唱之前和唱段间歇时演奏,故称“板头曲”。

天然的血缘关系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张伯瑜说,大调曲、板头曲历史悠久,意境丰富,音色动听,深受观众的喜爱,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枝奇葩。

因其珍贵和稀少,2006年、2008年,南阳板头曲和南阳大调曲分别入选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获得了国家最高级别的保护。

2013年7月份,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板头曲的传承人,邓州市的宋光生等人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进行了专场演出。

那次,他们演奏了《打雁》《萧妃舞》《大救驾》等大调曲目,他们的演奏,也受到了来自德国等10余个国家的音乐家以及国内专家学者的好评。

据悉,中州筝曲,多数是从流行于中原地区的板头曲的民间合奏中脱胎演变而来。而另外的那些,则是由民间说唱音乐鼓子曲的声乐曲牌通过器乐化改编而成。

移植与编创

著名古筝演奏家、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王珣认为,从板头曲和鼓子曲发展而成的中州筝曲,并非简单的剥离转换,而是经过一些古筝演奏家创造性地移植编创,才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筝曲形态。

她在《河南筝曲与河南板头曲和鼓子曲》一文中说,在河南板头曲中,当演奏者将古筝作为一个声部独立出来演奏时,便成了古筝独奏曲。从板头曲脱胎演化成独立的河南筝曲后,除了筝的演奏技巧有很大发展外,在筝曲的音乐结构上依然保持着板头曲大多为68板的形态。可以说,任何板头曲都可以作为独立的古筝曲来演奏。

在王珣看来,借鉴已有曲调创编河南筝曲的另一个重要渠道是,将河南说唱的鼓子曲的唱腔曲牌移植发展成独立的筝曲。鼓子曲的演唱均采用弹弦乐、拉弦乐或者由二者混合乐队伴奏。当中,古筝都是一件主要的伴奏乐器。

王珣认为,河南古筝演奏者在为鼓子曲的伴奏过程中,不仅将板头曲的筝乐声部演化成古筝独奏曲,也会把鼓子曲的一些唱词删掉,并将其旋律用古筝演奏。

(原标题:中州筝曲脱胎河南戏古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