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7月份开始的单条1次、2次阅读量到现在的动辄过万,哈尔滨铁路局微信平台(简称“哈铁微信”)真的火了。

在这里,一些“尖锐”的微信内容,没有引起什么混乱,反而让一些原本捕风捉影的负面信息没有了市场,各种正能量不断激发。

主动设置议题,激发正能量

“牡客职工偷拍与领导交流视频发到网上,称‘吓尿’职工!”

2014年9月26日,哈铁微信推出了这样一条“自曝家丑”内容,一段围绕“干什么活,挣什么钱”展开的对话在吵吵嚷嚷中进行着。

原来,去年哈尔滨铁路局某客运段推行薪酬制度改革,拉大了“走车乘务员”和在家看车人员的工资差距,此举引发了部分看车人员的不满。在一次与领导“提意见”后,这段“威猛”视频由一位铁路职工偷偷录制下来并传到网上。

“我们当时也很犹豫,到底要不要把这么‘敏感’的话题推到微信平台上。”哈尔滨铁路局党委宣传部网络舆情科科长楚毅坦言,这是哈铁微信上线后推出的第一个“敏感话题”。

自2013年7月哈铁微信开办以来,工作体验、企业新闻、心灵鸡汤之类的内容居多。去年开始,哈尔滨铁路局领导多次强调,微信平台在“为职工说话,表达职工想倾诉的”同时,也要“不怕‘触敏’,敢于针锋相对,在交锋辩论中宣传企业政策和企业主张,引导‘围观’职工走向正轨”。

按照这一要求,微信团队针对“威猛段长吓尿女职工”这一“敏感”话题主动设置议程,通过现场还原、各方观点展示,详细地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微信发出后,引发铁路局职工的热议,大家不断转发、评论。哈铁微信趁热打铁,干脆把这些原汁原味的评论原封不动地呈现出来,并连续针对这一话题组织了四期专题评论,从工资改革的方向、方法,到职工反映诉求的路线、手法都得到了讨论。五期专题微信,累计点击量达到两万次。

从此,哈铁微信平台上,“企业与员工到底是什么关系”“职工交的工会会费到底干啥了?”“站段奖金到底如何分配”等敏感话题频现。

讲政策摆事实讲道理,释疑解惑

“说白了这就是整事,爱出风头,搞点政绩。”

“这些大学生进来就当干部,铁路干部检查工作还有人送礼,傻子不来。”

……

去年11月份以来,一组组措辞尖锐的批评出现在了哈铁微信平台上。

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尖锐批评”,哈铁微信编辑部玩起了新花样,在一些可能会引发热议的帖子底部设立了一个“微社区”,只要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就能够看到评论。

哈铁微信编辑部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所有回复的帖子,一个字都不许删。职工的“骂声”就是编辑部最好的策划来源。

从最初的绞尽脑汁都找不到职工关注的话题,到现在好点子源源不断,微信团队发现,职工们越“骂”什么事,就说明职工越关心什么事,那么,编辑部就应该策划什么事情。

去年11月,哈尔滨铁路局公布了新一年的大学生招聘计划。计划刚一推出,就引发了职工的强烈质疑,一时间,“骂声”四起。通过总结这些“骂声”,编辑部当月14日推出微信“大学生入路的5个质疑”。

在这条微信中,编辑部自问自答,通过讲政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自问自答,释疑解惑。

随着这些专题微信的不断推出,职工们的“骂声”渐渐减弱了,一些表扬的声音跳了出来—微友“宝大人”评论说:“局微信平台办得越来越好了,敢于直面剖析存在的问题。好样的!”

把握规律在每条微信上下足功夫

刘显中是楚毅的同事,所在的岗位是网络文化室,主要负责职工互动交流平台这个对内局域网。

职工互动交流平台是2012年建成的。但是,经过两年多的运行之后发现了一个问题,路局官方所说的和职工们所关注的有时候是两个舆论场,“企业在职工交流平台上所说的,有时候职工不关注;职工关注的,可能又没人说。”

破解的办法就是,哈铁微信编辑部在每一条微信的编辑上下足功夫。

“局域网上的各种信息很详细,篇幅也很长,但是考虑到大家用手机阅读的特点,可能一条信息用手指推三下如果还读不完,就不愿意看了,所以,我们尽最大努力去提炼‘干货’。”哈铁微信平台的编辑乔文光告诉记者,每天,编辑部都可能为内容的删减、标题的拟定而争论不休。

“同样一个事,换一个思路,就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楚毅认为,必须按照新时期网络传播的规律、职工思想变化的新情况去做好微信平台的传播。

“只有这样做,才能把企业的舆论场和职工的舆论场交合到一起去,让企业通过微信平台向职工公开管理,让职工通过动动手指,参与对企业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