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东让笔者试听他的碟。

王维东收藏的部分碟。

  省城爱乐人士王维东先生,1979年开始买磁带,1992年开始买CD,现已收藏2000多张碟—

  “提示”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是李白《听蜀僧浚弹琴》中的句子,意指自己听琴听得入了迷,完全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忘掉了时间,不知天已黄昏。采访省城太原有名的收藏CD的王维东先生,听他介绍碟中乾坤,不觉也有了诗仙的感触,只是应把秋云改做春云才对。王先生热爱音乐、执着收藏精品CD的轶事趣闻,深深打动人心。虽然限于篇幅该文章只说了十之一二,但足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了。
  早春时节,从太原城东倒了两次公交,终于到了王维东先生的寓所。
  推门入户,客厅正面的电视墙就把我给深深震住了。吸引我的不是别的,正是王先生收藏的2000多张碟。
  我是听说王先生收藏CD才来采访的,可我脑海里毕竟没有这么多CD占多少空间的概念。一台大屁股老式索尼42英寸电视机,旁边用做货架的三角铁特制了两个架子,上面满满当当插着CD盒子,是像书一样地插着。王先生介绍说,绝大多数的盒子放了两三张CD,同一个歌手的或同一个乐团的,能合并的都做了合并,这样能省出不少地方。我随便抽出一盒来,里面放了3张CD,每张CD的曲目都在里面,上面还标明了购买的时间与地点,这和藏书人爱在书的扉页上写上某年某月某日购书于哪儿是一个道理,是个备忘与纪念的意思。
  我也是个收藏爱好者,有很多门类的藏友,可像王先生这样收藏CD的还是头回遇见。王先生抽出一盒CD,取出一张放入位于电视机下面的CD机里,在电子显示屏红红绿绿的跳动间,悠扬的古琴曲飘然而出。两首曲子听完,我已经陶醉其间,不禁想起了韩愈《听颖师弹琴》:“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的诗句。王先生调低了音调开了口:“没事在家的时候,每天我要听三四个小时。只要音乐一响起,烦心事一下子就没了。约·洛根说的‘音乐可以治心病’,真是一点不假呀!”
  当过4年兵、搞了二三十年机加工、现在已经内退的王先生向我介绍道,他爷爷、爸爸都爱音乐,过去在昔阳老家再凑上三两个人就能搭班子唱戏。在物质生活匮乏、精神生活也不丰富的时代,他们吹拉弹唱样样拿得起,备受乡邻的敬重。他自个也无形中受到了濡染,会几样乐器,能听会唱。王先生说,他当兵时每个月6块钱的津贴,硬是攒了48块钱买了个半导体收音机,训练学习之余便到驻地附近的山头上听音乐。当时,澳洲广播电台就有专门对华广播时间,其中的流行音乐成为他消除训练疲劳的最佳选择。他还给电台去信点播过歌曲,而电台也给他寄来一些纸质资料,他一直保存至今。
  王先生说,一盘正版的CD,是相当珍贵的。普通人买到的CD,一般是第四代碟。他介绍道:每张母碟(第一代)是由制作人在专业的录音棚录制出来的,费用高昂、来之不易、只有一张。随后通过这张母碟,刻制出几张或十几张(不会也不能再多了)子碟,子碟发行给唱片公司;唱片公司大量刻录后投放市场,这是第三代碟;更小的公司用第三代碟继续翻录,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润,市面上这种第四代碟占了主流。其实,每刻录一次就要衰减部分信号,导致音质失真。所以说,能买到比较珍贵的第三代碟就已经是又难又贵了,一张碟动辄大几十元甚至一两百元。
  王先生1979年开始买磁带,1992年开始买CD。他说,最近几年,太原市已经几乎没有一家像样的音像店了,自己的2000多张CD,多是出差时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买的,二线城市也买过些,这几年在网店买了不少,几乎能占自己收藏的一半。就是现在,网店的购物车里还有500多张,等经济宽裕了再买回来。
  通过买碟听碟,王先生的音乐素养和知识也得到很大的提高,说起民族音乐、古典音乐、跨界音乐、新世纪音乐及相互间的区别,说起世界十大交响乐团、三大轻音乐团等等,可谓门儿清。说起他十分推崇的诸如盛中国、殷承宗、闵慧芬、阿炳、刘天华、邓丽君、刘文正、张学友等音乐人,说起郎朗与李云迪在钢琴造诣上的不同,他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许多虽是一家之言,但见解中肯,我听得如醉如痴,频频点头。
  王先生爱碟如命,从不借碟于人。他说车再贵,坏了能修,丢了能再买,可一张碟,丢了就如大海捞针了。朋友想听,可以来家里听,好茶好烟管上,边听边聊高兴了,还会请朋友在外面喝上几两烧酒,回来接着听,绝不撵客,多会想听管够听。
  范利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