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丰 笔名珠丰,原怀柔区文化馆文学创作干部,副研究馆员,现在怀柔区文委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长城学会会员。1971年开始发表诗歌,并被《中国文学》转载,介绍到国外。其创作体裁广泛,包括电视剧本、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歌、散文诗及曲艺、剧本等。已发表近百万字,并多次获奖。曾出版《慕田峪景物传说》、《双送鞋》、《农村群众文化的思考》、《燕城古街》等著作,主编《古韵悠悠话豳风》、《长城的回响》、《山水青龙峡》、《文化之旅》等散文集。

心语 注重审美,力求深刻,让读者在享受美的同时,有所启发,这是我创作的一点心意。

  大鼓书
  一位老汉,身穿沾染岁月风尘的衣衫,斜背一把三弦,怀揣满腹唱段,步履蹒跚地行走在大鼓书濒危的边缘。
  唱了多少年,琴声曾传遍座座大山。清苦日子有大鼓书相伴,欢娱了山村的每一个夜晚。
  小屋装不下琴声的饱满,穿过木窗向外蔓延。句句唱段满含情感,声声腔调转变自然。
  多少根琴弦弹断,却弹不断满腔眷念。就凭着这如炽的热恋,才把蒹葭苍苍的古调唱得有板有眼。
  别看琴弦细如丝线,却穿起故事串串。口传心授的曲谱不忘半个符点,陈旧的千年往事在琴弦上仍跳动着新鲜。
  说唱间把善恶分辨,喜怒直指世上忠奸。唱一唱才子佳人风流浪漫,唱一唱人生的苦辣酸甜。
  一辈子就吃的是这碗饭。其实,这碗饭里掺杂进了多半的艰难。再艰难,人也要挺起腰板,就如同这琴杆永远直立不弯。
  如今,汗水油光了古老的琴杆,破损的琴轴已不能随心所转。琴该换了。尽管手指使尽了弹拨挑捻,仍找不出一个知音的和弦……
  婚俗
  婚俗—一身传统装束,吹吹打打地走进了历史深处。
  这曾是一幅民俗的画图,在纯朴的乡村展出。它使平淡的岁月多了几许突兀,也为单调的日子增添了丰富。
  唢呐高奏着喜庆的音符,锣鼓敲打出美好的祝福。灯笼照亮崭新的生活之路,花轿颤动着,似轿中人心潮的起伏。
  是谁点亮了拜堂的红烛?拜天拜地拜一拜身边的父母。红盖头下为啥又挂上两滴泪珠?是喜是悲,谁能清楚?
  最难忘闹洞房一幕,超常的嬉闹装满新屋。后生们的欢笑让婚俗趣味更足,新一代的传承将从这里起步。
  如今,花轿已经作古,汽车和爆竹彰显着婚者的气派和富足,红地毯掩蔽了地上的泥土,轻音乐挟着浪漫飘浮。
  高档酒洇红了张张社会脸谱,个个红包紧裹着未知的钱数。看—柔软的婚纱为何如流水瀑布?那是因为缺失了文化的风骨……
  剪纸
  一张素纸,一把剪刀,再加心灵手巧,便完成了千姿百态的塑造。
  剪纸,无需事先在纸上淡画轻描,胸中早已打好腹稿。心到手到,剪出的生灵万物便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枝头的小鸟,婉转鸣叫;
  丛丛花草,香飘轻摇;
  慈祥的老者,嘴角挂着微笑;
  山间的小溪,水流滔滔……
  剪纸,无论篇幅大小,无论花样如何繁杂难铰,只见行剪如龙盘蛇绕,那碎而不散、整体如一的高超技艺怎不令人拍手叫好!
  一递一收,剪出个性的棱角;
  一来一去,剪出布局的独到;
  一转一还,剪出构图的巧妙;
  一紧一缓,剪出情节的高潮。
  啊,剪纸,剪出生活的情调。剪纸,那是心灵美的映照。不要说剪纸已经古老,这民间奇葩,其实始终鲜活未凋。
  蜡染
  蜡染,那是浓缩的蓝天,再点缀上白云的变幻,便在素净的土布底色上凸显。
  点缀的图饰来源于大自然,又从乡野女人的双眼,过滤到她们心间,再在一幅幅土布上铺展。简洁通俗,端庄耐看,优美生动,别致超凡。那是民间女子对美的诠释和展现,更是她们无声而有形的心灵语言。
  多少代,多少年,一台台古老的织机织进了对蜡染的思念,一排排靛缸里诞生了蜡染的诗篇。幽深的山林和无边宁谧的夜晚,给了蜡染以灵感,那简简单单的白与蓝,成就了蜡染传统的经典。
  不要说汉时霓裳羽衣的灿烂,不要说唐时丝帛锦缎、明清丝绨的耀眼,都无法与这民间的蜡染攀长比短。因为蜡染印出的是灵巧的手和聪慧的心紧密结合而荡出的微妙波澜。
  陶塑
  这是一件年代久远的陶,朴拙、粗糙,就像一首民谣。
  你来自大地的怀抱,泥土是你永恒的色调。经历了文明之火的炽烧,更坚实了你永不变质的情操。
  你是历史篇章的某一段注脚,没有修辞的花哨,没有夸张的炫耀,更没有故作的深奥。你用通俗的白描,诠释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陶面跳动着丰收后的舞蹈,另一侧是狩猎前虔诚的祈祷。圆圆的陶口是日月的写照,大地的江河化作了陶上流畅的线条。
  也许这不是一件精美的制造,也未必盛过美酒佳肴,但你装满了岁月的古老,历经朝代更迭的风吹雨浇。
  也许是制造者当时心血来潮,也许是迫于生活的需要,于是,制作者嘴哼着小曲加上手的灵巧,便完成了泥土的塑造和民谣的定稿。
  啊,你出自哪一处山坳、河套?你出自哪一个村庄、巷角?制作者如今已无人知晓,只有你站立成了历史的坐标……
  二十四节气
  世上没有一本书如此经典,人人每年都要读一遍。任你走到海角天边,这本书始终陪伴。
  春夏秋冬为书的分卷,二十四节气是其中每一篇。一年四季在书中轮番变换,三百六十个日夜叙述出每个节气的语言。
  莫问此书何人编撰,它是先贤们集体的血汗。虽然岁月已经久远,我们仍能想象当初成书的艰难。
  多少次把日升日落细看,多少次观察月缺月圆,多少次亲历寒暑冷暖,多少次记下草木青绿枯干……
  经过了无数次反复推算,忍受了多少回痛苦熬煎。终于,这本书画上了句点,定格成中华文明的空前绝版。
  二十四节气这本书啊沉甸甸,积淀成宝贵的文化遗产。智慧的结晶金光闪闪,世人谁能不称赞、惊叹!
  又是谁把这本书压缩精炼,编成了一首歌儿流传。尽管经过了多少年,如今,这歌儿仍然传唱不断—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厨艺
  一刀一铲一勺,一炉一锅一灶,煎炒烹炸炖熬,生活中充满了味道。
  学刀工,手上磨出多少血泡,练掂勺,炒锅沙子扔起三尺高,功夫不论人老少,铁杵成针手自巧。
  如今的刀工,烩不厌细比纸薄,掂勺,万顷大海起浪潮。火候,望一眼火苗心中晓,调味,酸甜苦辣没的挑。
  炒,天翻地覆山也摇,
  熬,三江四海翻波涛,
  炖,炖它个天荒地老,
  炸,油花绽放香气飘……
  自从师傅把艺儿教,勤学苦练汗珠掉。一技之长是个宝啊,留得青山有柴烧。
  牢记先辈的教导:用心才能做出美味佳肴。只有心到才能手到,一句话道出其间的奥妙。
  虽然累得驼背弯腰,但是脸上时时挂着微笑。众人的称赞那是功夫的注脚,多少年的心血成就了完美的创造。
  一辈子受尽了烟熏火燎,但双眼始终能辨清黑白色调。手艺高超固然重要,先做好人啊才是第一条。
  插花
  花与花聚拢,美和美集中。立刻,眼前亮出一道风景,让人陶醉不醒。
  采来的枝叶碧绿湛清,撷取的花儿粉嫩娇红。把残缺拼凑完整,一束束浑然天成。
  剪去繁杂臃肿,让清秀玉立婷婷。再加进一点灵性,美就在手中诞生。
  颜色,有的热烈,有的雅静,层次,浅淡浓重分明。花形,收紧似高低错落的山峰,放开如漫天繁星。
  花香暗暗浮动,枝叶闪着露珠的晶莹。本不是同一生命,让陌生偶然相逢。
  束束花满含一腔情,束束花托起一生梦。四季花开乐无穷啊,心中永远没有寒冬。
  深知艺无止境,苦学练出本领。如今闻一缕香便知花名,看一片叶晓得花色花容。
  莫道手艺巧夺天工,别说功夫炉火纯青,插出的花让人赞美称颂,那是因为插花人有一颗美的心灵。
  裁缝
  裁缝裁缝,又裁又缝。裁整为零,缝零为整。
  面前的台案光洁如镜,多似裁缝的人生。做活儿凭的是手艺过硬,挣钱不靠拐骗坑蒙。
  尺子拉平,身长肥瘦记清。还用什么在纸上写明,尺寸全在心中。
  手拿一枚粉饼,让心中的记忆显影。画出的竖竖横横,行外人谁能读懂?
  剪刀声声,宛如海上飞跑的快艇。按照标定的航线前行,冲开水面层层。
  手随心动,飞针走线缝不停。密密的针脚细细地缝,融进爱和情。
  来者无论年老年轻,点头弯腰满面笑容。眼里没有富贵贫穷,心中的尺子永不变形。
  合体的新衣人人称颂,道道工序精益求精。不要说裁裁缝缝简单易成,那分明是手艺人的心血结晶。
  本版插图 王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