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商超市宁波店(下称“海曙农工商”)的“暂停营业”,已经成为“正式停业”。

自从海曙农工商暂停营业后,本报一直在关注(详见4月11日A11版、4月15日A4版)。昨天,记者经多方求证获得确切消息:开业13年的海曙农工商于昨日正式停止营业。

海曙农工商的停业也是宁波商超业“活得艰难”的一个缩影。最近三四年,宁波卖场超市成本增长迅速,而销售额却出现普遍下滑,退出、关店也不断上演。为了能活下来,或者能活得更好,不少卖场超市想尽办法开源节流:调整布局、增加生鲜、起用计时工等等。

记者 郑晓 俞林凤

A

农工商昨正式停业

未消费完的购物卡可退

4月9日,海曙农工商公告称“即日起至4月15日暂停营业”。当时,海曙农工商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只是内部调整,暂时性停业。本报第一时间报道后,市民也一直在关注事情的进展,但何时重新开张的消息迟迟没有音讯。

时隔20多天,事件的进展有了戏剧性的变化。昨天傍晚,记者经过环城西路时发现,海曙农工商依然大门紧闭。走近细看,大门口的中间、左边和右边,已贴了三张通告,内容都是一样的:“尊敬的农工商超市宁波店的顾客,感谢多年来对农工商超市宁波店的关心和厚爱,因公司业务调整,农工商超市宁波店于2015年5月6日起正式停业,由此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通告还对购物卡进行了特别说明,通告称:“凡未消费完的购物卡(福卡、便利通、红利卡),可在规定时间内到门店办理退卡手续,退卡时请携带身份证。”不过,通告对何时退卡,只称“择日通知”。

通告还称:“便利通卡、红利卡可在农工商集团下属的各门店消费或在工作日内的任何时间到农工商超市集团总部办理退卡”,通告还公示了总部地址为上海市普陀区金沙江路1685号,也公布了电话021—96896联系相关退卡事宜,所退卡仅限宁波店购买的福卡、便利通卡、红利卡,退卡只限卡内资金。

“除了退卡,持卡消费者也能到农工商超市在宁波的可的便利店消费。”农工商超市集团宁波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补充说明。

老员工内心“五味杂陈”

昨晚,记者也在第一时间向农工商超市集团宁波有限公司的相关知情人士进行求证。

一位在该超市已工作了十多年的姓王的老员工谈起停业事件时,用“五味杂陈”来形容自己的心情。王小姐说,自己家在宁波,超市停业后自己也将重新择业。

“当初开业时,周边小区居民少,生意一般。后来,居民越来越多,但周边的超市也越来越多,生意一直不是特别旺。但由于超市的商品是上海总部统一发货,品质有保障,所以超市也拥有固定的客户群体。可是,正是由于商品统一从上海发货、物流成本高等原因,其商品价格比周边的超市贵一点。再加上近几年的电商冲击,又分流出了一部分客源,生意更不好了。”王小姐说,种种综合原因最终导致海曙农工商关门。

周边居民说早有预感

海曙农工商正式停业,关系最密切的是超市边上的迈水桥小区和南雅小区的居民。当获知正式停业的消息后,周边的市民相对还淡定,“这几年生意一直不好,去年开始二楼也关了,对关门早有预感”。

“说是业务调整,事实上应当是亏损的关系。这几年周边超市越来越多,而农工商超市的商品贵、商品少,也就失去了竞争力。”迈水桥小区的一些居民称,平时简单买点吃的会去农工商,如果想采购比较多的东西,就会去附近的沃尔玛、三江。

“别的不说,光这一段不长的环城西路,就有三家三江超市,再加上附近商品相对丰富的沃尔玛,市民至少可以选择五六个超市进行比较式购物。”南雅小区的一位居民认为,关门的导火线是超市与员工的劳动纠纷,实际上深层次的原因是当下超市生存的艰难和竞争的激烈。

B

商超业“苦”中求进

半数负增长,多家退出

每一季、每一年,宁波市商务委都会出一份《宁波商贸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数据显示:2014年,商务委监测的12家大卖场实现零售额45.2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有6家出现负增长。8家连锁超市实现零售额74.8亿元,同比下降4.7%,其中有4家出现负增长。4家连锁便利店实现零售额1.5亿元,同比下降1.6%,其中有2家出现负增长。也就说,有一半的卖场、超市、便利店都出现负增长。“这已经不是新情况了,负增长出现了两三年了。”宁波市商务委对比了数据。

由于整个业态销售往下走,最近三四年,宁波卖场超市也是一直变、变、变,并购、退出、关店不断上演。

2007年6月,物美超市因连续亏损宣布停业,成为首家退出宁波市场的连锁超市品牌;2011年9月,在宁波经营10多年的新一佳超市突然停业,成为退出宁波市场的第二个连锁超市品牌;2012年2月,韩国连锁超市品牌易买得在江东兴宁路上的宁波唯一门店易主,被福建连锁超市巨头新华都接手;2013年7月,位于江东滨江商业广场的畅购超市停业,这家来自上海的连锁超市成为第四家退出宁波市场的超市品牌;2014年,4月,家乐福琴桥店突然关门;2014年5月,华润收购乐购,宁波七家乐购从此改了“东家”。

成本涨得快,利润缩水

宁波市商务委分析,近年,卖场、超市、便利店等业态业绩下滑,主要原因是网购冲击、行业内过度竞争、流动人口减少,而人工、物业等经营成本的上涨使得利润空间进一步收窄。

春江水暖鸭先知。卖场、超市、便利店生意不景气,业内是最清楚不过的了。

“最近几年,超市经营成本中,场地租赁价格跟员工工资增长最为明显,而另一方面,销售额增幅却在下滑,企业压力很大。”一家连锁超市的运营总监举例说,超市场地的租赁一般是五年一签,但经常是上一期年租赁10万元,这一期就上涨到15万元,涨幅有50%。每年,员工工资增幅也在5%以上。

“苦”中求进,力图突围

面对“艰难时世”,仍在苦苦支撑的商超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和改变,希望能追上消费时代的更迭,希望能追上市民的需求变化。

几乎甬城所有的超市都在不断调整格局。生鲜、熟食是网购相对难以撼动的品类,因此,这几年,不少超市在生鲜上下功夫。天一乐购超市一位负责人直言,最初他们的商品品类跟其他大卖场一样,后来发现来天一商圈的都是旅游或者是购物人群,后来增加了特产以及提高了高档商品的占比。后来,随着苏宁、国美等家电卖场崛起,他们缩减了家电区域。现在,要跟电商抢生意,增加了生鲜类、熟食类、海鲜类等这些网购不方便的食品。在2013年前,加贝社区店是没有生鲜的。这两年,35家社区店重新改造,不少店的生鲜区域占到三分之一甚至更多,调整之后,客流、销售增加50%。

起用计时工也是超市压缩人力成本的尝试。一家外资超市的公关人员坦言,超市业态中,计时工已经是普遍现象。以一家超市社区店来说,一年在人力成本上就能节约近七万元。对于连锁企业来说,这也不是小数目。

(原标题:海曙农工商正式停业 购物卡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