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抢建众筹融资服务平台,推进PPP项目实施

政银企联席会议已成制度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引擎”和“输血”作用。如何发挥好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实现经济金融的双赢互促?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破解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金融支持?在长治,这一直是当地政府积极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近年来,长治市将金融改革作为全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着力在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建立政银企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金融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较好成效。在一次次改革创新中,长治金融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全力支持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基础设施、新兴产业、城镇化、“三农”、小微企业等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与服务,已然成为拉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并在许多方面为全省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范例。
  农信社改制为全省探路
  在长治市农商银行办公室墙上,挂着一面面锦旗,这是客户对银行服务的见证,也是农信社改制在长治创造出的崭新气象。改制不单纯是换一块牌子,改一下名字,更重要的是经营理念的转变和经营思维的转型,也是实现金融机构从“等客上门”向“主动营销”的观念转变;摒弃传统的熟人信贷、关系信贷,有效规避资本市场风险,实现为不同客户量身订制不同信贷产品的经营理念的转变。
  作为全市地方性银行中唯一的一家二级行,长治市农商银行自2011年11月21日挂牌成立以来,便按照股份制银行的经营理念进行观念上的根本性转变。立足于支持小微、中小企业,服务“三农”,把市场区域划分为6个片区,工作人员分为6个组挨家挨户上门调查了解各项需求。如今,在长治农商银行,像“家访”“扫街”这样的词汇已经成为广大员工的口头语,而一大批优质客户正是在员工的“家访”和“扫街”过程中发现的。经过4年多的推广,这项业务已经由客户原先的不理解转变为现在的完全认可。
  针对全市农信社不良贷款余额高、占比高,13家机构中7家是高风险社,业务发展缓慢的局面,长治市从长远发展考虑,决定用5年左右时间,通过改制彻底化解经营风险,带领全市农信社走上稳健快速发展的道路。从2011年全省首批潞州农商行开启改制先河到目前4家成功挂牌,7家行社顺利启动、稳步推进,短短3年间,农信社改制在长治呈燎原之势,发展迅猛。已经成功改制的4家农商行和完成股金募集的襄垣、平顺、壶关,7家机构已吸引战略投资80多亿元,加上今年启动改制的郊区、屯留、沁县、武乡还将募集35.5亿元,两项总额将超百亿元,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从当年全省首批的潞州农商行成功挂牌、开启先河到2012年全国第一家高风险社潞城农商行的探路前行、摸索经验,从襄垣+平顺到潞州+壶关的“1+1”初步尝试成功,长治的改制工作始终走在了政策的最前沿,呈现出了浓厚的探路气息和强烈的示范效应。几年间,在长治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统筹推进下,取得了很大成效。目前,全市农信社已有7家成功改制为农商行,不良资产占比从2009年的48%下降到8%以下,从高风险社占半到化险工作快速推进,长治农信社实现了从“倒一”到“第一”的历史性跨越。
  政银企携手精准发力
  在重点支持的50户企业(项目)中,共有6户获得新增贷款79700万元;部分企业债券融资步伐加快,其中襄矿8亿企业债已发行完毕,天脊集团拟发行15亿元私募债,潞宝集团拟发行10亿元企业债券;对50户以外的其他企业及项目共5户支持50760万元,其中贷款15760万元,签发银行承兑汇票35000万元。这是一份来自3月中旬长治市政银企联席会议通报的部分内容,也是长治市政府与金融机构联系,组团对困难企业提供相关融资支持的一项重要举措。
  2014年末,长治市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部分企业和项目融资困难的局面,主动探索建立银企对接的长效机制。由市政府牵头建立政银企会商平台和定期对接协商的长治市政银企联席会议,其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组织、协调各金融机构与企业项目的深度融合和对接,帮助解决影响信贷投放的有关问题,着力破解企业融资遇到的问题,使企业能够尽快投产达效、高效运转。
  根据《长治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政银企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要求与企业对接的相关银行成员每月15日、30日向联席会议办公室反馈支持地方经济具体的工作情况;对全市50户重点企业融资遇到的“最后一公里”情况的考察、研究、落实的反馈,切实说明企业存在的困难、要求,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及时通报上级金融政策和新情况新动态。建立各银行机构的工作及信息台账,便于及时掌握有关进度。建立了有银行相关负责人、联络人组成的微信群、QQ群。
  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郎永清告诉记者,政银企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有力地推动形成“政府协调指导、金融机构主动服务、企业诚信发展的‘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实现政、银、企合作常态化、制度化。截止到5月底,通过联席会协调,长治已有56家企业融到资金71.2亿元,正在考察、审批33家,拟发放贷款16.3亿元。
  新三板挂牌掀“热浪”
  实体经济的“短板”在县域,县域经济的“短板”在金融,不抓金融创新,光靠政府举债寅吃卯粮,既不能发展壮大,又不能化解风险。
  为破解“中小企业多,融资难;社会资金多,投资难”的难题,打造成长型、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进入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的孵化器,今年以来,长治市继续扎实推进资本市场的建设,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到“新三板”等场外交易市场挂牌,探索发展私募投资基金,提高全市直接融资比重。
  长治市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充分发挥潞安环能、振东药业、漳泽电力等上市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前景好、有实力的企业上市,其中,壶化集团IPO资料已上报证监会,中德型材、惠丰特种车辆等已签订相关财务协议。并于2013年成功发行13亿城投债,襄矿8亿企业债已于2015年2月发出,潞安集团成功发行20亿元短期融资券,天脊集团拟发行15亿元私募债,潞宝集团拟发行10亿元企业债券。太行山物流园拟与华斯达克合作开展资产证券化。
  长治市积极推动企业赴场外交易市场挂牌,先后成功推动华南纸业赴天交所挂牌交易、推动日益康食品赴香港OTC市场挂牌交易,推动95家企业赴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展示。“新三板”宣布扩容后,先后举办了多次企业“新三板”上市培训会,邀请行业专家为企业进行宣讲;举办了企业“新三板”上市专题推进会,对相关企业上市存在问题进行“一事一议”,加速企业上市步伐;民营企业家协会联合招商证券举办了“新三板”上市座谈会。目前,唯美装饰、振东五和、永腾建材等20余家企业拟赴“新三板”挂牌,95家企业赴山西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展示。6月9日,与上海股权交易中心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拟在企业挂牌、股权托管、孵化等多方面进行深度合作。6月19日,襄垣县林盛果业、紫晨生物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
  据悉,长治市还将与省保监局实现战略合作,引入保险资金,引导保险资金通过债权、股权等方式投资当地交通、通信、能源及城镇化等建设;吸引保险资金进入中小微企业,努力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为“三农”发展提供保障。支持煤炭等传统行业参与期货市场,通过点价交易、套期保值等手段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场内场外业务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
  在全省金融创新的大潮中,长治市的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引人注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长治市从事小额信贷的企业已经超过500家,这一数字在全省位居领先地位。两个月前,长治市金融办与互联网金融企业—信通中国合作发起长治互联网金融自律联合会筹备会议。这是我省乃至中西部地区第一个行业自律联合会,该联合会未来还计划创设“长治小微企业主发展基金”,以真正扶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最终将长治市行业管理经验和成绩向周边地区形成辐射,以此带动山西省乃至整个中西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规范发展。这是互联网金融在长治蓬勃兴起并超前发展的生动注解。
  早在2014年初,长治市就确定将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纳入全市“智慧城市”体系建设当中,并将互联网金融当作加快金融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加以大力推进。经过一年多发展,长治互联网金融业已从自发分散的阶段进入到有规划成体系的发展阶段,规模迅速扩大,已然成为长治金融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长治市建立了“长治环渤海电商与金融基地”,免费为进驻企业提供办公场所及相关配套服务,目前已成功吸引15家电商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入驻。“基地”旨在强化全市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互通有无,创新网络金融产品与服务,形成相对完整的“金融与电商产业生态链”。
  目前,长治市已有互联网金融公司12家。包括票号网、贷款理财网、长治金融网、信通、红枫资本、小申e贷、晋商贷、翼龙贷、宜信、聚钱包、人人投、潞商e贷等,累计吸收社会闲置资金1.8亿元,帮助老百姓实现财富增值2160余万元。
  同时,长治谋划以众筹+PPP方式设立“长治医养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拟整合全市医疗与养老资源,完善医养服务,6月10日已召开项目新闻发布会,现场募集资金达1.2亿元。
  与此同时,长治市以互联网金融为切入点,牢牢把握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快速发展的机遇,统筹设计各类金融业态,构建符合客观需求的金融体系。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两大产业;完善互联网金融组织、市场体系、生态体系。将互联网金融打造成长治金融业的名片,把金融业打造成长治第三产业的龙头,把长治打造成中部地区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城市。力争建设“区域性互联网金融中心”,基本形成包括P2P、众筹、移动支付等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服务体系构起“全链条”
  在“民间金融”与“创新金融”的融合过程中,伴随着金融商务区规划完备,金融电子商务孵化园和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加紧建设,投融资互助会组建和民间融资服务平台、股权托管平台等“三个平台”雏形初现,以及票号网、长治金融网相继上线,以“一区一会三平台”为核心的金融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长治市从建设国内一流、中部领先的金融产业集聚区入手,对金融服务区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并与30多家金融机构达成合作意向,吸纳金融机构、高级金融人才和金融服务专业人才进驻。同时,积极探索建立银企对接长效机制,筹划组建了“长治投融资互助会”,吸纳长治银行、中房国开、山西青创投资咨询等参加,畅通企业与资金之间的对接渠道。
  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宽融资平台,以民间融资综合服务中心为平台,吸收优质小贷公司及众多中介机构,通过建立“金融政务大厅”模式,开展与人行征信、车管、房管、公证等部门的直接对接,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推进民间资本健康、有序流动和民间融资规范化、专业化、阳光化;以“五位一体”综合融资服务为平台,依托长治股权托管登记中心,助推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以互联网金融为平台,通过互联网金融数据中心和金融产品、支付交易两大服务,加快“智慧金融”建设,为普通群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即时化、质优价低的金融服务。
  目前,金融商务区规划基本完成;民间融资服务平台已成功吸纳7家小贷公司、富腾公司、票号网等民间金融公司,累计为中小企业放款超过1亿元;股权托管平台已具备开展业务条件,6月9日就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区资产证券化项目与华斯达克签订了合作意向协议书;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方面,票号网、长治金融网、小申e贷、贷款理财网等陆续上线;环渤海电商与金融基地也即将开业。各县(市、区)主动推进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大力促进实体经济与金融产业深度融合,武乡县在全县56个行政村建立“农金服务站”进行试点,积极推动金融机构与有贷款需求的农商户对接,已完成农户评级4万余户,完成信用商户评级2225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达2350万元,金融便民服务模式基本成型。
  从成立金融服务体系架构,到完善金融层次,细化金融制度,再到强化改制农商银行管理,长治“小杠杆”撬动“大资本”的金融格局在创新中穿云而出,成为一池活水。目前,长治共有各类金融机构472家:其中银行机构22家、证券机构4家、保险机构31家(其中有3家专业保险代理机构)、小贷公司37家、融资性担保公司21家、投资公司200家、寄卖行98家、非融资性担保公司30家、典当行17家、互联网金融公司12家,成为我省金融机构最为齐全、金融业务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截至2015年5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915.64亿元,较年初增加54.75亿元,增长2.94%;各项贷款余额为1072.81亿元,较年初净增55.88亿元,增长5.5%;新增存贷比达到102%。
  “组合拳”全力破解融资瓶颈
  建立企业融资需求数据库,打造长治投融资互助会,联合国内各晋商商会谋划设立民营银行,加快信贷产品创新和发展全市担保行业等,面对全市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治市认真梳理困扰企业融资难题的主要症结,制定出台“组合拳”,全面推进金融改革,以政策体制机制及金融产品的创新,全面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针对全市金融改革业已形成的成果,长治市进行认真审视和全面提升。紧紧以破解融资难、融资贵为突破口,认真制定了15条措施。首先要深入了解企业的资金需求。长治由市政府牵头整合各相关部门所掌握的资料,形成基本轮廓,并重点落实两个“最后一公里”问题—即“在建项目(固定投资)完成建设需要多少资金?建成项目需多少钱能达效?”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融资需求数据库;二是实现动态管理,实时更新相关数据。“投融资互助会”是长治为解决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建设资金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而搭建的投融资对接平台。加快打造长治投融资互助会,既可以有效帮助企业对接金融资产,为企业融资提供解决方案,还能整合已成功搭建的各类金融资源,推动各类金融要素快速发展壮大。
  为打破“商业银行对单一客户的授信额度不得超过资本金的10%”以及“存贷比不得超过75%”的监管限制,长治金融部门建议由银行牵头,联合地方法人机构组建地方银团。组建银团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并制定包括存贷挂钩在内的银行奖惩机制,加大对银行支持当地重点项目、中小微企业、“三农”发展的考核力度,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各家银行主动支持我市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在长治即将出台的15条应对措施中,还包括加快信贷产品创新;加快发展全市担保行业;引导保险资金为当地服务;推行贷款保证保险,制定鼓励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的有关政策;大力发展基金,加快组建长治转型发展基金联盟;引导煤炭、焦炭、钢铁、电力等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加快建设金融商务区,并出台配套招商办法;积极发展民间融资服务中心,拓宽小贷公司资金来源渠道,推动股权托管中心投入运营,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加快发展应收账款债券流转创新业务等。这些措施的出台,将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本版采写 杨天闻 李家鸣 本版图片 长治市金融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