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庐江西南,有座风景优美,闻名遐迩的岱鳌山。岱鳌山下,有一位乡村医师,声名远扬,他就是被人们称为“村民健康守护神”的何宗应。

何宗应,今年62岁,1976年高中毕业,开始学医,1977年担任村卫生员,2006年起担任庐江县乐桥镇鳌山村社区卫生服务站长至今。

何宗应在学校读书时,便爱好卫生课程,尤其当他看到,地处庐江、枞阳、桐城三县(市)交界的家乡,离县城远,群众看病难,于是在高中毕业后,毅然选择学医从医,立志为乡亲们的健康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何宗应自当上村医后,便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1978年庐南一带大范围发生脑炎,他吃住都在卫生室,一些枞阳、桐城和本县周边乡镇的患者,离卫生室有10多华里,甚至上百里的患者都来打吊针。对此,他不但精心护理和照料,还留患者家属吃住。病人多时,不但自己照料,还叫妻子帮忙,特别是节假日,他更没有休息一回。1980年正月初一,大雪纷飞,他刚起床,就见大化村有一位妇女因腹部疼痛赶到卫生室,他不但免费为其吊水打针,而且留她和送她来的嫂子在家吃饭,她们临走时动情地说:“何医师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

作为一名村医,何宗应深深懂得,他的职责就是为村民的健康服务。 2003年,全国开展防“非典”,由于地处三县交界,当地人流频繁。为此,他按照要求,起早摸黑下村,为村民量体温,建立健康档案,尤其是对每一例来卫生室的患者都认真仔细地检查,有一点可疑的情况马上与中心卫生院联系,妥善处理。同时,为宣传防“非典”,他自己还编印了5000多份宣传材料连同卫生部门印发的宣传提纲,散发到每一个农户、每一例患者;2008春季,当地开展手足口病防治,他带领社区服务站的同事们,确定专人做好五岁以下婴儿的体温登记健康档案,宣传随访等,并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同时,他还主动与当地的两所小学取得联系,采取送医到校,跟踪服务,张贴标语,还将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写成儿歌和广播稿,让防治知识家喻户晓,人人明白……

多年来,何宗应行医坚持 “五不”:即不吃患者一顿饭,不多收病人一分钱,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不区分生人熟人,不管有钱无钱。他经常说:“医生是救死扶伤的,老百姓的钱都是血汗钱,不该拿的坚决不能要”。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99年,他积劳成疾,患上胃癌,经过多次化疗出院后,立马投入工作。同事们劝他休息一段时间,他却没请过一次假,没休息过半天,始终在卫生室任劳任怨地工作着。枞阳县麒麟镇的患者吴百川,看他带病坚持工作,并治好了自己的病,非常感动,送来两只老母鸡,被何宗应婉言谢绝了。

从医以来,何宗应在做好西医的同时,刻苦自学中医,使自己成当地很有名气的“中医专家”。 1998年,庐南一带大范围发生肝炎,一时间当地和周边的枞阳、桐城成批甲肝和乙肝患者络绎不绝赶来,每例患者一般只需10副中药就可治愈。枞阳县钱桥镇的一例乙肝患者在当地几家医院都没有治好,后了解到鳌山村有个“神医”,跑到近百里外找到何宗应,仅治疗一个月,吃了8副中药就康复了,于是他请人制作了一面题有“技术精湛妙手回春”的锦旗送到卫生室。邻村患者张有信家庭困难,没有及时得到治疗,使病情不断加剧,后来到鳌山村服务室,何宗应得知是困难户,采取先治病、赊欠药费的办法,精心治疗,直到痊愈,并为他垫付了300余元的医药费。据卫生室的同志介绍,何宗应从医40年来,淡薄名利。 2006年,上海金山医院以每月5000元的高薪,聘请他去工作,可他婉言谢绝了。据不完全统计,行医以来,何宗应为特困户、五保户垫交各种医药费5万元以上。当地不少人赞扬他是“爱心使者”。

这位平凡的乡村医生多年如一日的奉献,受到了广泛好评。在接受笔者采访时,他说:“我很爱我的工作,能有机会为乡亲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一点他们的痛苦,那是我一生最荣幸的事。 ”

章祖文 王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