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代强 本报记者 张良娟

10月12日上午11点,带着新创排的《爱心树》《生死攸关的烛光》等课本剧,四川人艺10多名演员走进成都市抚琴小学,为700多名孩子上演了一场课本剧大联欢。“课本剧是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基础改编的戏剧。”四川人艺制作人鲁文婷说,课本剧早在20多年前已演出过,后来销声匿迹了。如今,课本剧为何回归舞台?能为孩子们带来什么?

把课本演“活”:

哲理故事变成小话剧

第一个上演的课本剧,是《爱心树》。“当演到爱心树死了,很多孩子都哭了。”抚琴小学的老师胡琦说。

用生动的表演给孩子们传递课本中的知识和哲理,正是课本剧的特点。除了《爱心树》和《生死攸关的烛光》,课本剧项目组还特意选择了几个哲理小故事改编成《丑姑娘》《水泡项链》《五个手指》等小话剧。

为了增加趣味性,在舞台上,演员们时而模仿动物让孩子们猜,时而扮演杜甫说古诗,时而穿插绕口令……让孩子们一边看一边玩。“演一遍比我们讲几遍都有用。”胡琦感慨。

此次课本剧的艺术总监、四川人艺演艺培训中心主任颜进告诉记者,演出只有70分钟,但光是露天搭台、演员化妆就得花3个多小时。在他看来,一台课本剧的价值,除了丰富课余生活外,还能让孩子们认识、了解戏剧,提升艺术素养。

课本剧也曾“夭折”:

演的要和老师讲的一样?

“上一次课本剧进校园是在20多年前。”颜进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四川人艺就曾创排了一出课本剧走进成都、乐山等地的校园。此后,因人员变动等各种原因,只坚持演了一年。

成都非遗研究院艺术总监车尔宁也曾是课本剧进校园的亲历者。他告诉记者,当时全国不少儿童剧院和木偶皮影剧院都尝试过课本剧。“但是要做课本剧,肯定要对课文进行扩充、改编,如果剧本对课文的解释和老师讲的不一样,效果往往不好。”车尔宁说,因为这个原因,他当时所在的成都木偶皮影剧院没有再将课本剧演下去。

后来,许多儿童剧院都放弃了这样的尝试,课本剧也因此“夭折”。

课本剧已在校园流行

今年公益演出60场

为了让课本剧走进更多的学校,鲁文婷和小伙伴们当晚在剧场里又重复演出了一场。这次的观众,变成了成年人——从教育局和学校请来的“特邀嘉宾”。演出一结束,30多场课本剧演出当即敲定。

对于这样的结果,鲁文婷说:“其实在我们创排课本剧之前,剧院已经有很多演员和编导受邀给学校编排课本剧。”她告诉记者,成都实验小学、成都七中等不少成都中小学都让学生创作、表演课本剧。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学校师生如今已经成为创排课本剧的主力。成都、宜宾、达州等地的中小学,课本剧大赛连年举办,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和20多年前相比,课本剧设计也更加科学。“以前的课本剧就是一个单一的剧目,但现在为了适应孩子们的欣赏习惯,每个节目都不超过10分钟,中间还穿插了各种游戏。”颜进说,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接受能力,课本剧也要分级编排。“我们今年的目标是,在成都市中小学进行60场公益演出。”颜进和鲁文婷心中已有计划:把课本剧演向全国。

链接

各地课本剧演出

10月7日,由中国关工委等主办的《语文故事》课本剧在深圳启动演员海选。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出品的 《七彩校园·戏剧课堂》日前拉开了2015年中小学课本剧巡回演出的帷幕。

作者:张良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