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是应该以“体”为本,还是以“教”为本?不同的定位直接决定体育院校的未来发展,也关乎中国体育人才未来的培养模式和发展前景。今天,在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专题报告会场,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池建教授与全国体育界同仁探讨了中国体育院校未来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体育院校创办初衷:服务竞技体育

目前为止,中国独立的专业体育院校共计15所(含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创办最早的属1952年成立的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院校于之后纷纷建立。新中国初创时期,国家各条战线百废待兴,创办体育院校主要源自于国家战略需要、教育发展需要和体育发展需要,其主要任务就是更好地为国家的体育运动服务,特别是要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因此,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到主管部门对体育院校的办学要求,再到体育院校的办学实践,都突出体现了为国家体育事业发展、服务于竞技体育的特点。

在招生与管理上,初期的体育院校也突出了对运动水平的高要求。比如体育院校毕业生的运动水平要达到一级运动员水平或健将水平,体育院校还可以作为独立单位参加市级运动会。可以说,高等体育院校创办初期主要是为高水平竞技体育服务。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国家的统筹规划,我国体育院校的发展逐步偏离了其原初定位。

体育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为何会偏离原有的发展定位,池建教授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即来自于体育体制转变和高等教育体制转变的两次冲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体育人才培养重新分工:体育院校开始培养体育教育人才

这种现象主要是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影响。在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模式下,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任务转由“三级训练体制”来完成,体育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中等学校体育教师,其他体育人才、专项教师、教练员和研究生。至此,培养体育师资作为体育院校的主要任务明确下来。20世纪80 年代初,国家体委在厦门召开全国体育学院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创造条件,把体育学院办成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的中心,既培养体育师资,又承担培养教练员、科研人员、体育干部和优秀运动员的任务。”这也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模式的首次提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校扩招:体育院校盲目扩张逐渐失去特色

为何现在的体育院校中有很多非体育专业?如体育传媒、体育英语、体育管理等,这些专业为何会产生?体育院校中多学科的产生主要是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变化产生的结果,最突出的表现是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院校考虑到自身发展和招生等因素,开始拓展一些新兴的学科专业,扩大招生规模,这也是在当时形势下一种自我生存与发展的选择。但是,这种追求综合化盲目扩张专业和规模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办学特色的弱化和办学质量的下降。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教育引导政策和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在各类评估的推动下,体育院校也开始追求教育评价体系的各类指标,甚至出现了“唯指标”发展倾向。比如说,一般大学中以发表论文的篇数来评定工作绩效,体育院校也是如此,就造成偏离自己的本职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申办“体育大学”的尴尬

早些时候,国家对申办大学的要求之一就是专业数量要达到一定标准,结果一些兄弟院校为了申办“体育大学”,新开了不少专业,结果后来国家严格限制申办大学,这些新兴专业也很难发展自身的竞争力,造成一些办学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对于目前唯一的北京体育大学而言,专业总数为16个,已经偏多,而一个兄弟体育院校竟多达24个,该校的领导人也比较苦恼,甚至想采用“单双号”年份限号招生!这种盲目的跟风直接导致,长期以来体育院校自己的学科专业在整个教育系统中还是处于边缘地位,体育系统也发现你培养的人才越来越不是自己需要的,结果是人才就业方向迷茫。当然,这种盲目的扩张是整个高等教育盲目扩招的缩影,体育院校只是冰山一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体育院校中非体育专业的竞争力如何?

体育院校中很多的扩招专业都是非体育专业,比如在对管理学冠以“体育”就是体育管理学,对新闻学冠以“体育”就是体育新闻学……这些专业发展这么多年,究竟有没有形成自身品牌?池建教授作为北京体育大学校长,同时兼任管理学院院长,对此有深刻体会。以体育管理学为例,事实上这门学科所学的内容更多的是管理学。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育管理学专业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在学科专业中时间相对较长,但是发展至今依然很难形成影响力。提到管理学,别人可能会想到行政管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等,如果要进行排名,体育管理很难在前面找到自己的位置。实践证明,体育院校发展非体育专业并非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到最后甚至可能会“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体教结合:不要“言必谈美国”,中国高校目前很难办好高水平运动队

我国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20多年以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体水平十分有限,并未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上形成本质突破。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不具备开展高水平竞技体育训练的硬件条件,同时不具备专业化的人力资源,一些好的苗子在进入高校后由于缺乏专业、系统的训练而最终“夭折”。因此,中国竞技体育的“体教结合”模式要想取得本质的突破,专业的体育院校应该具有更大的作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体育院校未来发展何去何从?

体育事业当前的发展形势是对体育院校办学的考验,也是新的机遇。因此,专业体育院校必须在新的形势下找准自身定位,才能找到安身立命之本。

第一,作为一所大学,特色始终是生存和发展之本,体育院系的特色是体育,必须抓住这个根本,形成自己的特色。体育院校应该坚持“体育为根”,在兄弟院校中的地位、在世界中的地位才能提现出来。对于具体的专业来讲,就是要办好体育教育训练学,在此基础上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

第二,盲目追求综合化发展,导致原有阵地、特色和品牌丢失,会有生存之忧,从而失去独立存在的价值。

第三,专业体育院校职能的重新定位中要承担起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使命,在“体教结合”模式下为竞技体育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第四,当前的国家战略、社会环境对于体育行业是很难得的机遇,体育院校应该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体育事业发展、区域建设的意识、能力和水平,在引领行业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完成神圣的使命。

本文根据池建教授2015年11月8日在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发言整理,新动体育独家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新动体育(id:sayd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