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如波

由省文化厅与四川日报社主办,结合首届四川艺术节·“四川文华奖”舞台剧目展演评比活动举办的“发现‘四川文艺新锐批评’”近日启动。11月16日,本活动开展的“微课堂”首位授课专家、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放在开讲,与青年评论者分享文艺评论的形式特征、评价标准、创作心得等话题。

记者:文艺评论与普通的读后感、观后感有什么区别?

张放:文艺评论是专业的文艺理论和批评的合称,读后感、观后感属于散文、随笔范畴,有可能涉及到一些文艺理论和批评,但更多是一种印象式、感悟式、片段的心得,通常不具备专业地剖析和系统分析文本的能力。文艺评论与读后观后感相比,一整一散,一大一小。前者规模更大,后者小处着眼,更加注重个人感受的表达。两者各有用场,并不意味着谁就要“低档”一些。上课、研究可能需要专业的评论,喝茶、谈天可能就需要印象式、片段式的发言,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需求。

记者:什么样的文艺评论才是好的?

张放:文艺评论的好坏是有标准的。第一,对你所评论的作品要有充分的了解,好的文艺评论是对作品的“再创作”。比如评论《红楼梦》,就首先要精读和反复阅读,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即使对熟读《红楼梦》的读者,可能都会有新意和启发性,同时又是合理的解读。第二,还要看评论本身的形式,也就是文笔、结构、语言以及相应的学术规范。第三,往往针对大家比较关心的作品,比如一些新的、比较缺乏解释和系统分析的作品。如果针对老的作品,无论写得再好,似乎也是人云亦云,似曾相识。

记者:针对舞台艺术的文艺评论,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张放:我觉得任何艺术形式,只要对它们进行评论,首先,需要评论家具有很高的素养,比如充分的文艺理论知识。第二,要对你所评论、批评的领域有充分的了解和喜爱,否则写出来的东西板起脸孔,很难受到别人的喜爱。最后,还要深入地分析,作品得在哪里、失在哪里,新在哪里、旧在哪里,都应该有独到的见解,这样就会对观赏舞台剧或阅读剧本的人有所启发。文艺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很多人欣赏作品之后,很难上升到理论高度。文艺评论者的工作,就是要将思想的部分“亮化”,发掘作品本身的内涵,甚至没有被世人认识到的“金矿”。

作者:余如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