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夫妻老来伴。老伴、老伴,走过几十年风雨,到了晚年,却失去伴侣,实在是人间至痛。昨天,海曙区启动了“爱的拥抱”服务工作,这项工作将系统性、专业化地关爱辖区丧偶老人,这在全省还是首次。接下来,白云庄社区、广泽社区等8个社区将启动这一服务。试点成功后,这一服务将作为养老服务的新内容在全区范围内推开。

通讯员 毛一波 记者 王颖

故事

一看到老伴的照片,他就会哭很久

“我公公是个很坚强的人,以前当过领导。我们都没有想到,婆婆去世,会给他造成这么大的打击。这段经历更让我认识到,对丧偶老人要多关心,大家一起帮助他们走过那段心碎的日子。”昨天下午,白云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吴晓春在会场做起了笔记。这半年来,她的感受实在是太深了。

“公公婆婆关系很好,婆婆上半年因病去世,公公的世界一下子就坍塌了。他85岁,之前身体很硬朗,买菜做饭都能自理。婆婆去世,他实在是太难过了,经常对着婆婆的照片,一哭就是很久。不停地推门进婆婆的房间,一进去就哭,眼睛都哭坏了。两三个月时间里,人也变得健忘,有老年痴呆的苗头,刚吃过饭,又忘记了,又去煮饭吃。我们都非常担心他。”吴晓春说,社区有130位丧偶老人,平时也是重点服务对象,这让自己在这方面多少积累了些经验。“本来,公公是一个人生活的,婆婆走了,我们经常去陪他。我跟公公说,你不要总去妈妈房间,她也要休息的,你一会进去一会进去,她也休息不好。我们就吃饭前,去跟妈妈说下,让她放心,你会把自己照顾好的,会吃饱饭的。好不好?”

“他以前总爱和婆婆一起在楼下走走,和邻居说说话。婆婆走了后,他楼下也不愿意去了。我就给他一个 任务 ,让他到楼下拿报纸。过了一阵子,我建议他,拿了报纸,再和其他邻居聊聊。”吴晓春说,这半年,对全家人来说都很难熬,尤其是公公承受了很多,“好在,现在开始好起来了,公公不像过去一看照片就要哭。上个星期,眼睛也做了手术。”

调查

8400多名丧偶老人,女性占七成多

海曙区敬老协会会长崔德海介绍了最新的调查结果。截至2015年9月底,海曙区丧偶老人共8434人,占全区老年人口总数的12.4%。其中男性2016人,女性6418人,分别占丧偶老人总数的23.9%、76.1%。这些老人中,一半以上单身独居或和保姆同住,普遍觉得孤独无助。平时,只有24%的丧偶老人愿意参与社会活动。

丧偶老人的主要心理障碍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是心理极度痛苦。丧偶老人马老伯坦言,“生离死别,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会体会到那种刻骨铭心和撕心裂肺的痛苦滋味,要生活下去简直就是一种煎熬。”

第二是对生活失去信心。67岁的丧偶老人吴老太说,“老伴4年前去世后,当时感到再活下去已没有多大意思,曾多次想自杀了结生命,幸好有女儿的陪伴、劝说,甚至是哀求,才放弃了这个念头。”

第三是不愿与人交流。年近8旬的李老伯说,“相依为命的老伴去世后,我很痛苦,不愿与任何人交流,曾两个星期没跟任何人说一句话。”

第四是害怕发生意外。72岁的丧偶老人张老太说:“老头在世时,遇事相互商量。现在,晚上冷冰冰的,经常晚上睡不着。还要担心自己突然生病、摔跤了怎么办。”

建议

子女务必多陪陪老人,别让老人闲着发呆

海曙区“爱的拥抱”理念,是指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要多元化全方位为丧偶老人提供爱的关怀服务。记者从昨天的会议上了解到,当前提供服务的重点对象为丧偶不足一年的老人和丧偶后单身独居的老人,主要是因为这阶段的老人,心理创伤更深,更需要干预服务。崔德海告诉记者,首先要发挥社工的引领作用,把丧偶老人的家庭成员和社区的社会组织、邻里,以及辖区内医疗机构等社会成员组织起来;第二是发挥专业心理医务工作的作用;最后,鼓励和支持丧偶老人“抱团取暖”,相互陪伴。

怎么让丧偶老人更好地走出失伴的痛苦?“没什么比子女的陪伴更管用。”康宁医院老年科主任郑成应昨天受聘为专家团成员,他再三强调这个观点,“子女在半年内,一定要好好陪着老人,用亲情去弥补老人情感上的缺口,这是最好的药方。”

陪着老人,都干些什么呢?“最好是找事情做,让他们有个寄托,千万别让老人闲着发呆。比如,和他们整理房间、做点家务、下棋散步、做手工活。只要手头有事,就会减少胡思乱想的可能性。还有听老人倾诉。让他们把情绪释放出来,说出来,比憋在心里好很多。”等老人情绪初步平复后,可以带老人到户外,接触更多的人,慢慢恢复社交。从心理学角度,建议有意愿的老人再婚。

郑成应提道:“陪着老人时,尽量不要提以前夫妻共同生活的事,每回忆一次,又会加深一次记忆,对当事人来说很痛苦。自然些,也别刻意去回避,让老人慢慢去接受现实。如果老人一看老伴的照片就泪如雨下,那很可能是病理性抑郁,家人可以把照片等收好,带老人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

(原标题:老伴去世他崩溃了经常对着照片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