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对话谢有顺(图)

《散文的常道》封面 图片由谢有顺提供

  文\见习记者 徐晗溪
  海南日报记者:您的新书《散文的常道》很受读者欢迎,您能向读者介绍下这本书吗?
  谢有顺:2001年,我开始为《美文》杂志撰写了十几篇散文评论,但都是命题作文,所论对象均由杂志社选定,有些也非我自己喜欢的作家。因此,写完这个专栏,我的内心并不满足,感觉对散文还有话要说,就在接下来的这十年间继续写作。
  海南日报记者:您既是作家,又是评论家,世界那么大,您觉得作家要不要也应多去看看?
  谢有顺: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都不是交流的产物,恰恰相反,它们是在作家个体的沉思、冥想中产生。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能和谁交流?日本《源氏物语》的诞生是交流的产物吗?很显然,这些作品的出现,并未受益于所谓的国际交流或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它们表达的更多是作家个体的发现。所以,好作家应该警惕过度交流,甚至要有意关闭一些交流的通道,转而向内开掘,深入自己的内心,更多地发现个体的真理,在作品中锻造出那个强大的“孤独的个人”,惟有这种文学,才会因为有内在的价值而深具力量。
  海南日报记者:从您的角度,您觉得海南能给您带来哪些创作灵感呢?
  谢有顺:海南文学的创作题材非常丰富,涵盖古今,既有本土原生题材,比如海岛民俗、原住民以及古老的神话故事;又有改革开放以来的“冒险”故事,比如,奋斗、创业,以及这个过程中的个人遭遇。这些都是很好的创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