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为清华体育沙龙(虚一学苑)第20期研讨内容。
报告人:清华大学博士后 林俐
主持人:清华大学博士生 王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报告人 林俐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国内体育院校中休闲体育专业相关研究增加、休闲体育课程、教材和学术文章大量面世。在这些研究、教材、课程中,总能听到两种不同的指称,据不完全统计,体育领域内胡小明、公冶民、王莉等少数学者赞同“体育休闲”,大多则赞同“休闲体育”一说,还有许多学者认为两者是不同的所指。去年第三届中国休闲体育?北京论坛在首都体育学院开幕,会议聚集全国各地的休闲体育专家和专业建设领路人,他们对“体育休闲”和“休闲体育”也意见不一,且提出了休闲体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中遇到了定位不清问题。
自2006年、2007年,教育部公布的高校专业目录中,批复了上海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五所院校的“休闲体育”新专业,至今近10年时间,全国三十余所院校开设休闲体育专业。各个院校专业定位各不相同,有大胆发展特色的,也有不知所措的。
如何界定休闲体育
根据现状来看,各学校的专业着重点不同,一些学校偏重休闲体育服务、经营和管理,一些学校以高尔夫、时尚体育、户外运动为主,一些则依托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还有的学校以棋牌为特色,等。难道只有一些固定项目才能是休闲体育吗,篮球、足球就不能休闲吗?或许“休闲体育”说法本身就是伪命题?值得反思。
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的问题
通过查阅国内开设休闲体育的专业院校发现,很多院校对于休闲体育的界定和开展项目都有所不同,这有一部分原因是和当地特色有关另一方面也是休闲体育的认识,或者本质上来说是体育观和体育价值选择的不同导致的。除此之外,休闲体育专业发展的问题原因,还有如下方面: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不科学,现实中存在政府、市场、高校的利益博弈,自身层面存在学科基础不足以及学科理论基础与专业建设脱节。同时,当前急功近利、盲目跟风市场的教育价值取向也使得休闲体育专业缺乏长远规划,造成人才培养与就业等一系列问题。
中西方休闲观念的差异
清华大学乔凤杰教授认为,休闲体育专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来源于概念不清。事实上,中西方对于休闲概念的理解是差别很大的。很多美国学者对休闲的研究即是,研究非工作时间该怎样度过。中国语境中的休闲即是如何让人安静、放松下来。比如,有一天你受到了某种打击,晚上失眠,出去打拳击或者长跑发泄一番后就放松下来。那么这个时候运动强度较大的拳击运动或者长跑就成了你休闲的方式。因此对于休闲体育的理解不应该只停留在项目层面,要思考休闲的涵义,在这个基础上理解休闲体育的功能导向。按照这个逻辑,休闲体育的称呼换成体育休闲应该更合适。

专栏介绍:新动体育持续推出“清华体育沙龙”专栏,专栏内容来自清华大学乔凤杰教授发起的清华虚一学苑每期的讨论内容,聚焦体育社会问题、体育产业发展、体育教育训练、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等领域热点话题,参与人员主要为清华大学在校师生和其他关注体育人士。欢迎大家参与讨论、批评指正,也欢迎与我们分享你的见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