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临汾人圆了蓝天梦——写在临汾民航机场正式通航之际(组图)

临汾民航机场首架航班飞往海口

临汾市四大班子领导成员迎接首航机组人员

乘坐临汾首航航班的旅客正在登机

机场工作人员为乘机旅客打包行李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乔李航站楼

临汾机场停机坪上,工作人员为首班飞机加油

“我也去海南玩!”小朋友高兴地展示她的登机牌

临汾民航机场航站楼全景

  1月25日15时35分,一架由天津航空执飞的临汾——海口的EMB190飞机,承载着430万临汾人民期盼已久的蓝天梦,穿过云霄,翱翔九天。临汾民航机场正式通航啦!
  机场是一座城市发展和文明的象征。打通临汾与外界的“空中走廊”,构筑高速公路、高铁、航空一体化立体交通网,加快转型发展,提升城市品位,是历届临汾市委、市政府部署的一大战略,也是临汾人民的热切企盼。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临汾人就曾萌生过兴办民航机场的念头,但由于种种原因,机场建设最终没有实现。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临汾又将民航机场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建机场,成了临汾人按捺不住的心愿。
  原乔李机场位于临汾市尧都区乔李村北两公里处,1960年9月建成通航,当时的机场由900平方米的候机楼、一条长1200米宽50米的跑道、一条长200米宽16米的滑行道和2000平方米的集体停机坪组成,先后开通临汾至太原、临汾至长治等航班。1965年秋停航后,仍用于通用航空飞行,执行农业、气象等飞行任务。1978年10月交给临汾县和洪洞县代管,中国民用航空北京管理局于当时下发的文件中明确要求代管后净空问题按三级机场予以保护,以保证该机场随时恢复使用。
  2008年,临汾市委、市政府启动机场建设,得到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军方、民航及省委、省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为了早日完成机场审批,临汾市委书记、市长、分管副市长亲自带队,一次次跑省城、进北京,与相关部门协调。2010年7月9日,临汾民航机场复航改造工程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正式立项;2012年9月25日,机场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2013年4月,机场总体规划及初步设计经民航华北局批复;2013年6月正式全面开工建设。历经近两年时间,完成了工程基本建设,2015年7月20日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先后完成了校飞、试飞、行业验收、机场使用许可审定、使用许可复验等工作。今年1月18日,正式获取民航华北管理局颁发的民用机场使用许可证。
  临汾民航机场是省、市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12.87亿元,工程按目标年2025年旅客吞吐量187万人次、货运量6200吨进行规划建设。为国内4C级支线机场,机场跑道长2600米、宽45米,航站楼面积26000平方米,可起降波音737、空中客车320等系列飞机,机位数9个。
  机场是一座城市的重要窗口,也是纪录一个城市发展进程的里程碑。为了将机场建设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临汾市委、市政府领导从设计、质量上严格把关,多次听取专家意见,研究讨论航站楼设计方案,几易其稿,反复强调要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定位,功能布局上要科学合理,外形构造上要线条流畅,充分体现现代的临汾、开放的临汾和发展的临汾。机场建设期间,省、市领导多次深入工地,现场指导,要求把临汾民航机场建设成同级城市的样板工程。
  为了加快推进机场建设,临汾民航机场筹建处争时间、抢速度,不到两年时间完成了三年的建设任务。26000平方米的航站楼,光桩子就打了近千根;高架桥两旁护栏钢筋排列密集,水泥灌注质量高。一个个项目相继完成,一项项工程加快推进,体现了临汾市委、市政府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展现了民航机场建设者们破难攻坚的斗志和信心,创造了临汾重点工程建设史无前例的“临汾速度”。目前,航站楼、综合业务用房两项工程质量均获得山西省优质结构工程奖,机场项目正在积极申报“汾水杯”质量奖和“鲁班奖”。
  今天,走进临汾民航机场,映入眼帘的是气势磅礴、创意新颖的航站楼、笔直宽阔的飞行区跑道、雄伟壮观的高架桥,已成为平阳大地新坐标。民航机场的通航,标志着临汾旅游产业发展又增添了新引擎。该市航空、高铁、高速公路一体化立体交通网,将多方面满足游客“快旅慢游”。
  新开的临汾——海口航线,每周四趟航班,周一、周三、周五、周日对开。1月22日下午正式开舱销售,25日的首航机票全部售罄。
  临汾民航机场的建设,是省委、省政府完善我省航空网络布局的重要举措,不仅为临汾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拓宽了空中通道,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架起了空中桥梁,将极大地提升和改善临汾的交通水平、投资环境和对外开放形象,对把临汾建设成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加快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穹天空阔,伴随着银鹰翱翔。临汾,终于结束了没有民航运输的历史,打通了连接世界的空中之路,圆了临汾人民的蓝天梦。

  本版摄影:肖 卉 张蕴强 郝海军 邱沿铭 王兴国
  本报记者 李宏伟 本报通讯员 闫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