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胡适因为刘文典出头而挨处分(图)

  历史:《文坛亦江湖》
  作者:汪兆骞
  出版:现代出版社“活庄子”刘文典,恃才傲物,对胡适却心悦诚服。
  1921年,北京大学成立研究国学机构,胡适拟出一个计划,想把有价值的古代文化典籍整理出来,既继承传统又古为今用。每一种书成为可读的单行本。胡适让刘文典负责整理《诸子文粹》和《论衡》两部书。后经胡适筹措,创办《国学季刊》,成立了编委会,胡适特邀刘文典担任该刊编辑。
  原本国学功底深厚,又得章太炎真传的刘文典,经过潜心研究,终于完成《淮南鸿烈集解》学术专著。这是刘文典第一部研究古籍的书。他很看重,在出版前,他找到胡适,请他为此书作一篇序。他还向胡适提出一个具体要求,要用文言文写而不要白话文写。这让胡适为难了,正是胡适率先倡导白话文,从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使“无声的中国”变成“有声的中国”。胡适不仅用白话文写作,还出版了白话诗集《尝试集》;鲁迅用白话文创作,成了白话文运动创造出来的乘时势的英雄。但是胡适还是答应了刘文典的请求,用文言文写了一篇漂亮的序。序文一出,立刻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支持白话文和反对文言文的人纷纷猜测,莫非提倡白话文的急先锋胡博士又要复古了?
  正是胡适用文言文作序的《淮南鸿烈集解》的出版,刘文典得到学术界的公认而确立了自己在国学方面的地位。
  说到作序,为刘文典所作之序,让刘文典名声大振,但有时,又会遭谤议。如张东荪的哥哥,即《玉溪生年谱会笺》的作者张尔田,也是一个有个性的文人,他最恨胡适。他的好朋友陈援庵写了部《元典章校补》,请胡适作了序。张尔田闹到陈援庵的家里,说非要把胡适作的序从书中撕掉。胡适闻之,一笑而已。
  比起刘文典的狂傲,胡适则是谦和和仁爱的,更是“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学者。两人性格截然不同,这不妨碍他们成为挚友,况他们又有同乡之谊。但胡适之所以帮助刘文典,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有共同之处。
  刘文典敢于顶撞政坛新贵蒋介石,斥责他专横跋扈,被蒋投入监狱,胡适为营救他全力以赴。胡适看中的,正是刘文典身上那股精神自由刚正不阿的个性。胡适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思想旅程,使他渴望入世,渴望对话,渴望开诚布公,渴望肝胆相照,渴望人人选择个人的人生方向,渴望文人学者有自由精神的个性。刘文典是他的知音之一,所以他们成为朋友。
  1927年,“刘文典事件”之后两年,胡适与罗隆基等新月派作家发起了一场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的“人权运动”。胡适在当年四月的《新月》杂志上,发表《人权与约法》一文。该文以“刘文典事件”为例,抨击蒋介石:“安徽大学的一个学长,因语言上顶撞了蒋主席,遂被拘禁了多少天,他的家人与朋友只能到处奔走求情,决不能到任何法院去控告蒋主席。只能求情而不能控诉,这是人治,不是法治。”
  1929年10月4日南京政府教育部发出公文,对胡适给予警告处分。胡适毅然以辞职抗议。
  我们再回过来说“刘文典事件”。刘文典被迫辞去安徽大学校长一职后,走投无路,他想到了同乡胡适。于是写了一封信给北平的胡适,请他施以援手。胡适一直密切关注“刘文典事件”的发展,对他的处境十分同情。见刘文典信后,他找到蔡元培。北大校长蔡元培早对刘文典为保护学生顶撞蒋介石的正义之举深表敬佩,遂力邀刘文典回北京大学任教。(十六)